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5)
31-5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的世紀
池田會長曾與許多有識之士就佛法的人本主義交換意見。本節介紹美國宗教學者問及「為何要談論二十一世紀宗教的使命?其意義何在?」時,池田會長回答的內容。
人類的一切營生都應該從「人」出發,與「人的幸福」有關聯。
從「人」出發,歸結於「人」──對「人」本身產生最根本的影響,從而形成「人」本身的,是思想、是哲學,其根柢就是宗教。
不論政治、經濟,或是文化、教育,可比喻為生長在大地的櫻花、楓葉、百合、玫瑰,豐潤人心,問題是大地是否經過用心耕耘,是否健康而具有豐沛的生命力,否則再美麗的花或樹也無法生根。
「大地」是指人、人的生命,而指引生命方向的宗教也可比喻為「大地」。健全的大地才能讓百花盛開。我們以「佛法為基礎」推動和平、文化、教育運動的意義也在於此。
以能夠回答「何謂生命?」「何謂人?」「人應該如何生存?」這些人類最根本問題的宗教為基礎,生活、文化、政治、經濟才會百花齊放。
* * *
科學或經濟再如何蓬勃發展,其原點還是「人」、「生命」。
「認識自己」、「認識他人」,歸根究柢,就是認識「何謂人」、「何謂生命」,也就是認識人的尊貴。
在「認識人」這件事上,無可避免的課題是「生老病死」的苦惱。出生和活著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生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佛法上稱這些為「四苦」,不解決這「根本之苦」,不論怎樣追求幸福,都像空中樓閣或浮萍般短暫無常。
佛法更進一步指出人生有愛別離苦(與所愛的人不得不離別的痛苦)、怨憎會苦(與所怨、所憎者不得不見面的痛苦)、求不得苦(求之不得的痛苦)、五陰盛苦(因肉體與精神的作用產生的痛苦)這四種苦惱。
生老病死「四苦」,加上這四種苦惱,統稱為「八苦」。
解決「四苦」、「八苦」是人類一貫不變的渴望,而能對此做出回應的唯有教說「生命之法」的宗教。現今正是必須向人類宣告此解決之道的時候。
要使二十一世紀成為人類「希望的世紀」,就必須重返人類的原點,建設幸福的「基礎」。那就是為解決「生死」課題採取行動,而且我多年來一貫主張「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的世紀」。
摘自與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沙利文所長的談話(1993年3月27日,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