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广宣流布与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5)
31-5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的世纪
池田会长曾与许多有识之士就佛法的人本主义交换意见。本节介绍美国宗教学者问及“为何要谈论二十一世纪宗教的使命?其意义何在?”时,池田会长回答的内容。
人类的一切营生都应该从“人”出发,与“人的幸福”有关联。
从“人”出发,归结于“人”──对“人”本身产生最根本的影响,从而形成“人”本身的,是思想、是哲学,其根底就是宗教。
不论政治、经济,或是文化、教育,可比喻为生长在大地的樱花、枫叶、百合、玫瑰,丰润人心,问题是大地是否经过用心耕耘,是否健康而具有丰沛的生命力,否则再美丽的花或树也无法生根。
“大地”是指人、人的生命,而指引生命方向的宗教也可比喻为“大地”。健全的大地才能让百花盛开。我们以“佛法为基础”推动和平、文化、教育运动的意义也在于此。
以能够回答“何谓生命?”“何谓人?”“人应该如何生存?”这些人类最根本问题的宗教为基础,生活、文化、政治、经济才会百花齐放。
* * *
科学或经济再如何蓬勃发展,其原点还是“人”、“生命”。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归根究底,就是认识“何谓人”、“何谓生命”,也就是认识人的尊贵。
在“认识人”这件事上,无可避免的课题是“生老病死”的苦恼。出生和活着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生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佛法上称这些为“四苦”,不解决这“根本之苦”,不论怎样追求幸福,都像空中楼阁或浮萍般短暂无常。
佛法更进一步指出人生有爱别离苦(与所爱的人不得不离别的痛苦)、怨憎会苦(与所怨、所憎者不得不见面的痛苦)、求不得苦(求之不得的痛苦)、五阴盛苦(因肉体与精神的作用产生的痛苦)这四种苦恼。
生老病死“四苦”,加上这四种苦恼,统称为“八苦”。
解决“四苦”、“八苦”是人类一贯不变的渴望,而能对此做出回应的唯有教说“生命之法”的宗教。现今正是必须向人类宣告此解决之道的时候。
要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人类“希望的世纪”,就必须重返人类的原点,建设幸福的“基础”。那就是为解决“生死”课题采取行动,而且我多年来一贯主张“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的世纪”。
摘自与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沙利文所长的谈话(1993年3月27日,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