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广宣流布与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4)

31-4 新人道主义的理念

  池田会长在佛教发祥地印度发表演讲,探讨近代人道主义的变迁及其极限,谈论基于佛法的新人道主义理念。

  从长远来看,因为是“人类社会”,所以人道主义才是至高的“力量”。
  但即使统称为“人道主义”,内容却各式各样。
  有关人道主义的变迁,可从各方面来分析,而成为近代市民社会基本精神的,可说是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西欧为中心形成的“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十九世纪后半,随着“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矛盾与脆弱逐渐暴露出来,人们转而试着采用“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也许的确是这些近代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挣脱中世纪的“绝对者的桎梏”。
  可是,本应获得解放的人,此次却隶属于自己偏狭的利己主义、即“小我”,变成“欲望的奴隶”,随欲望摆布。
  其弊端以社会颓废、环境破坏、贫富悬殊扩大等人类课题爆发出来。正如各种原理主义抬头所象征的,“后意识形态”的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么说也不为过。
  如何打开这个局面?从何着手创造活力充沛、和平的“地球文明”?为此所需的原动力是什么?
  近代的人道主义已陷入僵局,所以我想提倡的是立足于“宇宙观”(cosmology)的人道主义。理由是,意识形态乃是“二元对立”,往往有“歧视”、“排斥”他人的倾向。
  相对于此,宇宙观的人道主义具有“宽容”的特性,从更深层次、“一视同仁地”容纳所有他人。
  阿育大王的“以佛教正法治国的人道主义政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王的根本原则清楚表现出这点。
  第一是“不杀生”。第二是“互相尊敬”。有关不杀生,虽然应该扩大范围,把人以外的生物也纳入“不杀生”的对象,但我主张,至少“人绝对不可以杀人”,此事应记载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宪章”的开头。
  至今为止,甚至现今仍是一样,多少人以“正义”为名杀人,不知流了多少血?
  近代人道主义的象征──法国大革命,当时许多无辜的人丧生在断头台上。此外,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实验过程中,与初衷背道而驰,令数千万人致死,这也是本世纪严肃的史实,绝对不可令这种悲剧重演。
  如今,人们寻求的“新人道主义”,第一项目绝对要以“不杀人”为金科玉律。带有“杀人”和暴力的“正义”,无论用什么理论来装饰,全部都是虚伪的正义。
  那么,至今为止的“人道主义”之所以脆弱,源自何处?其根源就是“对人的不信任”,不是吗?
  因为“对人的不信任”会使自身产生无力感,对他人则会采取拒绝对话或暴力的手段。不信任会产生不信任,憎恶会产生憎恶。到底有什么能抑制这恶性循环的无限流转?我认为,那就是“宇宙人道主义”,主张“一个人的生命,具有与大宇宙同样的宽广境界,是最为尊贵之物”。
  贵国的《奥义书(Upanishad)》所记载贤人及释尊的教导,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晶。释尊最高峰的教义《法华经》,可说是这种思想的精髓。
  《法华经》教导人们要舍弃“对差异的执着”,而且要认识共通的“生命大地”。只要立足于这大地,“差异”将会带来丰裕,而不是带来对立。

  摘自于拉吉夫·甘地现代问题研究所的演讲“迈向‘新人道主义’的世纪”(1997年10月21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