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4)

31-4 新人道主義的理念

  池田會長在佛教發祥地印度發表演講,探討近代人道主義的變遷及其極限,談論基於佛法的新人道主義理念。

  從長遠來看,因為是「人類社會」,所以人道主義才是至高的「力量」。
  但即使統稱為「人道主義」,內容卻各式各樣。
  有關人道主義的變遷,可從各方面來分析,而成為近代市民社會基本精神的,可說是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西歐為中心形成的「個人主義的人道主義」。十九世紀後半,隨著「個人主義的人道主義」的矛盾與脆弱逐漸暴露出來,人們轉而試著採用「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也許的確是這些近代的人道主義思想讓人掙脫中世紀的「絕對者的桎梏」。
  可是,本應獲得解放的人,此次卻隸屬於自己偏狹的利己主義、即「小我」,變成「欲望的奴隸」,隨欲望擺佈。
  其弊端以社會頹廢、環境破壞、貧富懸殊擴大等人類課題爆發出來。正如各種原理主義抬頭所象徵的,「後意識形態」的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這麼說也不為過。
  如何打開這個局面?從何著手創造活力充沛、和平的「地球文明」?為此所需的原動力是什麼?
  近代的人道主義已陷入僵局,所以我想提倡的是立足於「宇宙觀」(cosmology)的人道主義。理由是,意識形態乃是「二元對立」,往往有「歧視」、「排斥」他人的傾向。
  相對於此,宇宙觀的人道主義具有「寬容」的特性,從更深層次、「一視同仁地」容納所有他人。
  阿育大王的「以佛教正法治國的人道主義政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王的根本原則清楚表現出這點。
  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互相尊敬」。有關不殺生,雖然應該擴大範圍,把人以外的生物也納入「不殺生」的對象,但我主張,至少「人絕對不可以殺人」,此事應記載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憲章」的開頭。
  至今為止,甚至現今仍是一樣,多少人以「正義」為名殺人,不知流了多少血?
  近代人道主義的象徵──法國大革命,當時許多無辜的人喪生在斷頭臺上。此外,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在實驗過程中,與初衷背道而馳,令數千萬人致死,這也是本世紀嚴肅的史實,絕對不可令這種悲劇重演。
  如今,人們尋求的「新人道主義」,第一項目絕對要以「不殺人」為金科玉律。帶有「殺人」和暴力的「正義」,無論用什麼理論來裝飾,全部都是虛偽的正義。
  那麼,至今為止的「人道主義」之所以脆弱,源自何處?其根源就是「對人的不信任」,不是嗎?
  因為「對人的不信任」會使自身產生無力感,對他人則會採取拒絕對話或暴力的手段。不信任會產生不信任,憎惡會產生憎惡。到底有什麼能抑制這惡性循環的無限流轉?我認為,那就是「宇宙人道主義」,主張「一個人的生命,具有與大宇宙同樣的寬廣境界,是最為尊貴之物」。
  貴國的《奧義書(Upanishad)》所記載賢人及釋尊的教導,就是這種思想的結晶。釋尊最高峰的教義《法華經》,可說是這種思想的精髓。
  《法華經》教導人們要捨棄「對差異的執著」,而且要認識共通的「生命大地」。只要立足於這大地,「差異」將會帶來豐裕,而不是帶來對立。

  摘自於拉吉夫‧甘地現代問題研究所的演講「邁向『新人道主義』的世紀」(1997年10月21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