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广宣流布与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6)
31-6 焦点在人
《美丽的狮子精神》是池田会长与保加利亚艺术史家德卓乌罗瓦博士的对话录,在发行本书保加利亚语版之际,池田会长接受专访,提到二十一世纪须以人类幸福及万众和平为目的。
二十世纪是“战争的世纪”。
战争是屠杀、破坏,是最野蛮的行径,将人推落不幸的地狱。但是二十世纪的人类却发动了战争。
到了二十世纪后半,进展为“经济的世纪”。如果说战争是“以武力决定一切”,经济则是“以利益决定一切”。所以,一旦经济发达,出现富人,相对地就会出现穷人,也会出现经商失败而自杀的人。而且这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以致破坏“人的平等”、“人的自由”。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因为经济对人的生活不可或缺。
关键在于,不论政治或经济,都是“为了使人幸福”。一切哲学、政治、经济都必须是为使人幸福此一目的而存在。然而此目的却逐渐崩解,与“人”的关系渐行渐远。
因此我认为现今已进入一个全人类应该再次将注意力放在“人”身上的时代。焦点是人。要是缺乏这项努力,就会重蹈覆辙。
因此新世纪必须讲求“人本主义”。
人该如何生存?
人怎样才能幸福?
人怎样才能和平共存?
应该把最大的重点放在这里,所有的学者、教育人士、领导者都该为此集思广益。这可说是“以人为根本的主义”。
这就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课题,不是吗?
要将人的权利与幸福结合,创造万众皆和平、幸福、心满意足的时代。因此我主张要“恢复人的地位”、回归“以人为原点”的人本主义。
* * *
佛教就是人本主义的宗教。
一提到宗教,很多人会联想到教堂或寺院,还有布施与供养。
但是佛教的开山始祖释尊,一直都以身为一个不假权威、不讲形式,毫无矫饰的人而大放光芒。我们信奉的日莲大圣人也是如此,其行为举止就说明了一切。
从这层意义来说,佛教是超越既成宗教框架的教诲。
释尊是普通人,日莲大圣人也是一般人,与信徒没有两样,也没有性别的歧视,一律平等。
佛法始终是为了“人”的教诲而存在。
人与宇宙、大自然共生,慈爱万物生命,这就是佛法教义的卓越之处。
摘自《美丽的狮子精神》发行纪念专访(2000年8月10日刊登在《圣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