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6)
31-6 焦點在人
《美麗的獅子精神》是池田會長與保加利亞藝術史家德卓烏羅瓦博士的對話錄,在發行本書保加利亞語版之際,池田會長接受專訪,提到二十一世紀須以人類幸福及萬眾和平為目的。
二十世紀是「戰爭的世紀」。
戰爭是屠殺、破壞,是最野蠻的行徑,將人推落不幸的地獄。但是二十世紀的人類卻發動了戰爭。
到了二十世紀後半,進展為「經濟的世紀」。如果說戰爭是「以武力決定一切」,經濟則是「以利益決定一切」。所以,一旦經濟發達,出現富人,相對地就會出現窮人,也會出現經商失敗而自殺的人。而且這必然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以致破壞「人的平等」、「人的自由」。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經濟,因為經濟對人的生活不可或缺。
關鍵在於,不論政治或經濟,都是「為了使人幸福」。一切哲學、政治、經濟都必須是為使人幸福此一目的而存在。然而此目的卻逐漸崩解,與「人」的關係漸行漸遠。
因此我認為現今已進入一個全人類應該再次將注意力放在「人」身上的時代。焦點是人。要是缺乏這項努力,就會重蹈覆轍。
因此新世紀必須講求「人本主義」。
人該如何生存?
人怎樣才能幸福?
人怎樣才能和平共存?
應該把最大的重點放在這裡,所有的學者、教育人士、領導者都該為此集思廣益。這可說是「以人為根本的主義」。
這就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不是嗎?
要將人的權利與幸福結合,創造萬眾皆和平、幸福、心滿意足的時代。因此我主張要「恢復人的地位」、回歸「以人為原點」的人本主義。
* * *
佛教就是人本主義的宗教。
一提到宗教,很多人會聯想到教堂或寺院,還有布施與供養。
但是佛教的開山始祖釋尊,一直都以身為一個不假權威、不講形式,毫無矯飾的人而大放光芒。我們信奉的日蓮大聖人也是如此,其行為舉止就說明了一切。
從這層意義來說,佛教是超越既成宗教框架的教誨。
釋尊是普通人,日蓮大聖人也是一般人,與信徒沒有兩樣,也沒有性別的歧視,一律平等。
佛法始終是為了「人」的教誨而存在。
人與宇宙、大自然共生,慈愛萬物生命,這就是佛法教義的卓越之處。
摘自《美麗的獅子精神》發行紀念專訪(2000年8月10日刊登在《聖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