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28)
31-28 宗教間對話的睿智
小說《新人間革命》中,山本伸一會長談及對話的重要性,包括宗教之間的對話。
〈青年部發問:「近年來先生會見的要人遍及各個領域,甚至是全世界。從意識形態來看,有社會主義者,也有自由主義者。宗教信仰也完全不同。他們和先生會見後都大為尊敬先生,寄予深厚的信賴。要跟秉持不同主義主張及價值觀的人產生共鳴,締結友誼,需要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呢?」〉
〈山本會長回答:〉「人各有不同,是當然的事。所謂的不同,是指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正因為有不同,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富有多樣性、百花盛開的花園嘛。
所以要先承認彼此的差異,還應該互相尊敬,互相學習。
因此,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要視為人,予以尊重,這是大前提。」
「人有各種差異,是多樣的,但有一項超越差異的共通點,那就是大家都同樣住在這地球上,同樣是人。而且在經歷生老病死這一生中,不論誰都拚命努力,要爭取幸福,追求和平。
只要立足於這共通點,人們應該就能達成應有的共識。
亦即,生命是尊嚴的,誰都有生存的權利,都有獲得幸福的權利。因此,絕不容許戰爭。
日蓮佛法的哲理主張一切眾生原本是佛,就是在證明生命的絕對尊嚴,不容侵犯。
所以,戶田先生從佛法信仰者的立場提倡地球民族主義,發表《禁止原子彈氫彈宣言》。」
伸一進行對話的目的在於互相確認身為人的共通點,奏響和平的共鳴旋律,並且超越國家、民族、宗教的差異,使捍衛生命尊嚴的人團結起來。
他相信人的良心。確信只要敞開胸襟,坦誠交談,必能彼此理解,產生共鳴和互信。
伸一繼續說:
「人有國家利害關係、立場等各種羈絆。問題是我們能否超越羈絆,為了人的普遍價值挺身而起?能否把不信任變為信賴?這種啟發生命的工作也就是對話。
對話需要耐力、毅力、智慧與信賴。
而且,透過對話能接觸對方的人格、思想、信念,吸收新的知識、智慧、想法等。對話是提升人格內涵的捷徑啊。」
(第二十一冊〈人性外交〉章)
〈山本會長在首次訪問歐洲時,青年部發問:「歐洲基本上是信仰基督教,到了中東就會發現幾乎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翻閱世界史,也會看到發生過宗教戰爭的悲慘歴史。若想向世界弘揚日蓮大聖人的佛法,就一定會産生摩擦,不是嗎?」〉
〈山本會長回答:〉「好像一到海外,大家都一定會想到這一點。到印度時,同行的會員也提過同樣的問題。
首先,發生宗教戰爭的最大原因是由於宗教和人的關係逆轉,由原本是『為了人的宗教』,變成『為了宗教的人』。因為宗教信仰不同,就對異教徒加以彈壓、屠殺,這是本末顛倒的行為。
宗教永遠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對人的尊嚴最為重視。絕對不可因宗教不同而歧視人。
無論哪個宗派的信徒,都要視對方為『人』,給予最大的尊重,這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創價學會永遠不變的大原則。因為佛法的存在是為了實現和平及每個人的幸福,這也是為人之道。
我有個朋友是信仰基督教的。戰後不久我住在森崎時,我們一起舉辦讀書會,學習文學、哲學,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因為有很大的煩惱,所以加入了基督教,是在我加入學會之前的事。
後來他和我都搬了家,失去聯絡,但我現在仍為他的幸福祈念。真心的友情絕不會褪色……」
「……如果有機會再見到他,我還要和他暢談人生,並且告訴他佛法。弘教也是從友情開始,尊重對方才能進行真正的對話。」
〈有人提出意見:「聽了先生的話,我完全了解弘教是一種友情的表露。可是世間大多數人一聽到日蓮,就會聯想到折伏,認為是不寬容的宗教。」〉
〈山本會長回答:〉「確實有這種看法。但是,大聖人把民眾的苦痛當作自己的苦痛,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的行為,始終貫徹著大慈悲。
若要說大聖人不寬容,那是他針對那些攀附當權者或巴結權勢以蔑視民眾的宗教領導者所採取的態度,對待民眾是無比寬容的。
而且,大聖人充分認同諸經各自具備的意義,所以《御書》裡引用了所有的經典。不過,諸宗斷章取義或以權宜的教義為最高的教義、佛法的根本,大聖人對於他們的這種主張,予以嚴厲規戒。絕不可忘記,大聖人展開的折伏有其時代背景。」
〈有人表示:「想想日蓮大聖人在世時的狀況,就能清楚明瞭大聖人展開破邪顯正大折伏的意義。這麼一來,因應時代和狀況的改變,是否就不需要折伏了呢?」〉
〈山本會長回答:〉「不是的,為人們幸福而講說正法,這份折伏精神絕對不會改變。
如今,在日本興起弘教的浪潮,大家努力匡正謬誤的教義,是必然的。尤其戰後,各種各樣的宗教抬頭,很多人一無所知便相信,結果慘遭不幸而哭泣。因此,指出各宗教教義的差異之處,培養人們識別宗教的眼光,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不過,具體的方法因國情、時代而異。
譬如,大聖人教示:當時的日本,是佛法雖普及但正法卻遭破壞的邪智、謗法之國,要以折伏為主;至於在不了解佛法的國家,則應採行攝受。
所謂攝受,指的是宗教的觀點即使不同,先包容對方的看法,再逐漸導向正法。」
〈有人發問:「那在歐洲等地,學會該怎樣對待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呢?」〉
〈山本會長回答:〉「重要的是先進行對話。認為其他宗教是謗法而不進行對話,是懦夫的行為。
雖然宗教上的信條、信念不同,但如果是真正的宗教人士,就一定會希望世界和平,真摯地考慮如何實現人類幸福。我認為,這種心意就已經與佛法相通。要啟發對方這種善心,站在同樣身為人的立場,在各自的崗位為和平與幸福貢獻心力。」
「從某一方面來看,人類歴史確實是一部宗教戰爭史,所以要建構和平的世紀,就更需要各派宗教人士彼此展開對話。這在將來會成為迫切的問題吧。
佛教和基督教,佛教和猶太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必須進行對話。雖然各自立場不同,但人類幸福與和平的理想應該是一致的。要而言之,原點在於人,這就是人類融合的關鍵所在。宗教之間不是要進行戰爭,而是要進行『善的競爭』。」
「『善的競爭』就是要互相競賽,看為和平做了些什麽?為人類做了些什麽?也就是牧口先生所說的增進自他幸福的『人道競爭』。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譬如,培養了多少為世界和平貢獻心力的人格優秀者?是否帶給民眾希望和勇氣等?」
「要創造時機、等待時機,切實地累積實證,讓他們知道我們為和平、為人類一直在這樣努力。
總之,總有一天,一定要促使對話形成潮流,根絕人類因宗教差異而產生的爭鬥與敵對。我認為這在人類史上,是學會最終的重大使命。
(第五冊〈歡喜〉章)
〈青年提出疑問:「伊斯蘭教好像極其強烈地主張神的唯一絕對性,要與他們對話,恐怕很難吧?〉
〈山本會長回答:〉「為什麼下這樣的結論呀?不實際做看看,怎麼會知道呢?不要執著於先入為主的觀念。況且和伊斯蘭教徒對話,並不是彼此非談論宗教的教義不可。大家同樣是人,可以先從彼此談得來的話題聊起。
不妨談談文化、教育,或者從人道的角度暢談如何致力於和平。畢竟提升文化、實現和平,是人類共同的心願呀!
就這些問題直言不諱地交談,自然而然地導入宗教話題。
總之,對話的目的在於怎樣才能使大家都獲得幸福,構築和平的世界。
而且,伊斯蘭教不拜偶像,極為重視文字,這不正是與大聖人佛法相近嗎?
關於唯一真主阿拉,伊斯蘭神學當然對其有深奧的議論,但其為全知全能、創造天地萬物的這種概念,似乎也接近我們所說的宇宙根本法則──妙法。這一點,猶太教、基督教或許也一樣。若能如此交談,就容易溝通了。
我確信,只要不斷地對話,伊斯蘭教的人們也一定會發現許多與佛法相通之處,對佛法表示理解和共鳴。」
「戶田先生經常這樣說:倘若大聖人與釋尊、耶穌基督、穆罕默德等各宗教的創始人聚集一堂開個會,就容易溝通了。
譬如在企業裡,高層主管之間很容易溝通,而且迅速做出決斷,因為大家都是負責人,本來就經常思考著各方面的事情。
同樣的,世界性宗教創始人雖然各自的時代背景不同,但都曾身受迫害,為民眾的幸福而奮戰到底。他們都是時代的改革者、賢明的勇士、信念堅定的人。
所以,一旦見面、互相交談,就會理解佛法的深度,並且對於今後人類需要什麼、應該做些什麼,能立刻得出結論。
遺憾的是,這種會談不可能實現,所以只有靠後人秉持創始人畢生救助民眾的精神,不斷地進行對話。」
(第六冊〈寶土〉章)
摘自小說《新人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