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26)
31-26 對話才是和平的王道
2001年9月的恐怖攻擊事件,給世界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在接二連三恐怖事件的不安與軍事擴張競賽的威脅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池田會長一貫主張不可放棄對話。
自從2001年9月美國發生恐怖攻擊事件以來,全球的緊張情勢即不斷升高。為了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恐怖攻擊,很多國家把安全保障政策置於優先地位。這種緊張情勢導致人民日常生活高度不安,情況可說超乎尋常。
雖然冷戰時代也曾出現類似的狀況,但是目前造成的威脅令人感覺到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現在不僅看不清對手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終結,再怎麼採取軍事行動或治安措施,人民依然飽受不安困擾。
近年來許多國家不斷優先推行安全保障政策,變成不但不裁軍反而出現擴軍的傾向,或者以治安為優先,造成人權受限的情況與日俱增。同時使得針對貧困與破壞環境等其他全球性問題的對策被推遲。可以說為了防範恐怖活動,而產生了另一個嚴重威脅人類生活與尊嚴的局面。
那麼,如何克服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危機呢?
從根本上來說,沒有諸如魔杖一揮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政策,而且不得不承認前途險峻,因為面對的是蠻橫不講理的暴力。
儘管如此,我們也沒有必要因而陷入悲觀與絕望。只要是由人引起的問題,人就一定能解決。無論花費多少時間,只要不放棄努力解決問題的信念,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認為,雖是老生常談,最大的關鍵就是曾於過去倡言中所提到的「對話」二字。
對話才是和平的王道──只要人類歷史不停止前進,人類就不得不永遠肩負這一課題。
不管遭受多少冷嘲熱諷,也絕對不能放棄此呼籲,要吶喊到最後一刻。
回想起來,SGI成立的1975年,正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及越南戰爭的戰火硝煙仍未散去的時期。西方國家召開第一次高峰會議鞏固自己的陣線,而東方陣營裡的中蘇對立不斷激化,世界處於越加分裂的狀態。
正是此時,在即將成立SGI之前,我於1974年首次訪問了中國及蘇聯,在一觸即發的緊張情勢下,與兩國首腦進行了誠懇的對話。
當時,日本對蘇聯充滿著強烈的敵對意識。很多人指責我為什麼身為宗教家要去一個否認宗教的國家。但是,忽視約佔世界人口30%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描繪出世界和平的展望,這種情況必須早日得到改善。這就是我作為佛教徒坦誠的想法。
首次訪問中國時,我看到北京居民為了防禦蘇聯的空襲而挖建防空洞的情形。三個月後(1974年9月),我在會見柯西金總理時,單刀直入地問道:「中國非常關心蘇聯的行動,蘇聯是否有意向中國發動攻擊?」
得到柯西金總理的回答:「蘇聯沒有進攻中國的念頭,也沒有孤立中國的想法。」後來我又訪問了中國,轉達了此一消息,並與周恩來總理會面,就加深日中兩國的友好關係、共同為世界的發展採取行動的重要性,進行商討。
之後,於1975年1月訪問美國。在聯合國大廈轉交了創價學會青年部發起的廢除核武器千萬人連署書,並與當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交換了意見。
在不斷擴大對話的潮流當中,三十年前(1975年)的今天1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的關島,來自五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聚集,以「建設由民眾組成的和平勢力」為目標,成立了SGI。
時至今日,我們一直秉持「對話才是和平的王道」此一信念,不斷前進,以迄於今。
我也一直推動「人性外交」,透過建立友情與信賴,把走向分裂的世界連結起來。並於文化與教育方面,推動廣泛的「民眾交流」。
我超越國家及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斷與各界領袖進行對話。在與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及儒家為首的各種思想、文化、宗教背景的有識之士交談中,了解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需要「對話」,而這唯有以「合為善,分為惡」為信念的「人本主義」為基礎,才能實現。這也是我一貫不變的結論。
摘自第三十回「SGI日」紀念倡言(200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