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二十八章 創價三代師弟(28-6)
28-6 高舉「廣宣流布」旗幟
日本在軍國主義的烏雲籠罩下,本應捍衛正法的宗門卻迎合權勢,觸犯謗法,牧口會長為拯救民眾,獨自毅然奮起。本節講述此偉大的歷史。
自初代會長牧口先生以來,創價學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廣宣流布」。
那麼,牧口先生在正式場合初次使用「廣宣流布」這個詞語是何時?先生是何時宣示「創價學會是以廣宣流布為目標的團體」?
那絕不是在學會一帆風順的時候,反而是在遭受彈壓時。
日本由於瘋狂的國家主義,發動戰爭。國民失去了自由,伸向學會彈壓的魔掌日趨強硬。烏雲密佈,陰霾加深。就在此時,牧口先生疾呼「廣宣流布」。多麼偉大的先生啊!
* * *
1942年5月,創價教育學會召開了第四屆總會。那時太平洋戰爭開戰才過了半年多。
最初,日本屢戰屢勝,但好景不常,很快便陷入僵局,開始走下坡。雖然這樣,政府卻向國民散播「謊話連篇」的消息。所以不知真相的國民以為「日本很了不起」、「神國日本」,全國沉醉在戰勝的氣氛中。
但在這個時候,說是法的觀點也好、佛的觀點也好,牧口先生透過其堅強的信心和人格這面明鏡,一眼看穿「日本絕對會滅亡」。
在總會上,先生呼籲:
「我們必須把國家導向大善,正如敵前登陸。」
走進不懂道理的惡人當中,曉以大善,就跟「明知敵人在面前,卻強行登陸」一樣。
敵前登陸──當然會受到迫害。那年5月,機關報《價值創造》被迫停刊。
牧口先生毅然地說:「即使同樣是正宗信徒,從來的信徒都是只顧自己的獨善其身主義者,屬於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信仰」。
宗門、法華講就是這種信徒,是利己主義者,不是真正的佛法信仰者──先生這樣直斥其非。
只自己奉拜的話,不過是一般「求神拜佛式」的信仰。不論宗門或法華講都完全忘記了折伏精神、廣宣流布。
牧口先生並沒有向這種人妥協,而是奮力抵抗,所以他們痛恨他,這是當然的吧。但即使被憎恨、厭惡,牧口先生秉持的是「正道」、「信念之道」。
然後,先生吶喊:
「相信(我們)能夠拯救家庭、拯救社會,甚至為達成廣宣流布盡棉薄之力。」
這是他首次公開提到「廣宣流布」,是決意「為達成廣宣流布」徹底獻身的宣言。
牧口先生在演說最後表示:
「我相信,既然彼此負有這項重要的使命,就必須立誓,不以自己為本位、不利用學會,無論任何時候,都要自覺是被選中的大善人而努力精進。」
* * *
事實上牧口先生一直朝著「廣宣流布」前進。在受到迫害當中,以那樣的年紀(1943年當時、他七十二歲),召開了超過二百四十次的座談會(從1941年5月至1943年6月)。
此外,到地方訪問也是隻身前往。據說先生親自引導了約五百人入信(從1930年到被捕的43年7月)。
那是宗門完全忘卻「廣宣流布」的時代。他實在是一位偉大的先生,非常的不可思議。我們越深入調查、學習,越深感先生真的了不起。
在最「艱難的時候」,從「艱難的地方」開始。由此開拓偉大的歷史、真正的歷史。大家應該仔細領會這種學會精神。
* * *
情況愈是險惡,愈該鼓起勇氣。
愈要勇敢奮立,這是學會精神的真髓。親自前往最艱難的地方,才能開出「道路」。
當牧口先生呼籲「廣宣流布」之際,宗門在做什麼?正企圖破壞「廣宣流布」。不論往日或今時,未曾改變。
當時,宗門禁止發行《御書》,刪去「日蓮是一閻浮提第一的聖人」(御書文白並列本Ⅱ,280頁)等十四處重要的聖訓。
誰會饒恕這樣的「大逆不道」?我們不會饒恕,大聖人也不可能饒恕。而且宗門至今仍不曾向大聖人或信徒謝罪。
宗門更在大石寺供奉「神符」,還要求牧口先生也接受神符。這是何等嚴重的謗法!而且,當牧口先生說「絕不接受」,他們便暗中支持彈壓學會。
好比「從背後捅一刀」那樣的陰險背叛──這就是宗門。戶田先生常說:「這就是和尚的劣根性,很可怕啊!」沒有利用價值了就切割關係──這就是宗門惡毒的本質。
牧口先生也看透宗門的利用心態。至今他們的本性依然沒變。永遠、絕對、不可信任宗門。
另一方面,牧口先生的弟子們又是如何呢?大家都對牧口先生的氣概感到震驚、害怕。眾人都不是獅子,而是貓鼠之輩。
「廣宣流布」、「進諫國家」──牧口先生如此吶喊。
對此,弟子們畏怯地說:「在現今這個時期這是胡來」、「時機還沒到」、「大家都會被憲兵帶走」。平時口口聲聲說「追隨牧口先生」的幹部,好像老鼠見了貓一般沒出息。即使是幹部,不一定能受人信賴。很多時候,在最前線活躍的學會員更值得信賴。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戶田先生平靜地表示:「我是牧口先生的弟子」、「我會追隨牧口先生到底」,展現莊嚴的師弟之道。
戶田先生更感謝師匠說:「您廣大無邊的慈悲,連牢獄也帶我一起去。」
淪為階下囚的戶田先生,不但沒有埋怨,還心懷感謝,為自己能跟先生一同受難,感到無比榮幸。這才是真正的「師弟」。
然後,戶田先生活著出獄,一人立起,再次堂堂高舉師匠揭櫫的「廣宣流布」旗幟。因為師弟是一體不二,所以弟子跨越了恩師的死,廣宣流布的浪潮得以不斷擴展開來。
這「師弟不二」之道,永遠不可忘記。
摘自本部幹部會的指導(1997年7月9日,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