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广宣流布与世界和平
第二十八章 创价三代师弟(28-6)
28-6 高举“广宣流布”旗帜
日本在军国主义的乌云笼罩下,本应捍卫正法的宗门却迎合权势,触犯谤法,牧口会长为拯救民众,独自毅然奋起。本节讲述此伟大的历史。
自初代会长牧口先生以来,创价学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广宣流布”。
那么,牧口先生在正式场合初次使用“广宣流布”这个词语是何时?先生是何时宣示“创价学会是以广宣流布为目标的团体”?
那绝不是在学会一帆风顺的时候,反而是在遭受弹压时。
日本由于疯狂的国家主义,发动战争。国民失去了自由,伸向学会弹压的魔掌日趋强硬。乌云密布,阴霾加深。就在此时,牧口先生疾呼“广宣流布”。多么伟大的先生啊!
* * *
1942年5月,创价教育学会召开了第四届总会。那时太平洋战争开战才过了半年多。
最初,日本屡战屡胜,但好景不常,很快便陷入僵局,开始走下坡。虽然这样,政府却向国民散播“谎话连篇”的消息。所以不知真相的国民以为“日本很了不起”、“神国日本”,全国沉醉在战胜的气氛中。
但在这个时候,说是法的观点也好、佛的观点也好,牧口先生透过其坚强的信心和人格这面明镜,一眼看穿“日本绝对会灭亡”。
在总会上,先生呼吁:
“我们必须把国家导向大善,正如敌前登陆。”
走进不懂道理的恶人当中,晓以大善,就跟“明知敌人在面前,却强行登陆”一样。
敌前登陆──当然会受到迫害。那年5月,机关报《价值创造》被迫停刊。
牧口先生毅然地说:“即使同样是正宗信徒,从来的信徒都是只顾自己的独善其身主义者,属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信仰”。
宗门、法华讲就是这种信徒,是利己主义者,不是真正的佛法信仰者──先生这样直斥其非。
只自己奉拜的话,不过是一般“求神拜佛式”的信仰。不论宗门或法华讲都完全忘记了折伏精神、广宣流布。
牧口先生并没有向这种人妥协,而是奋力抵抗,所以他们痛恨他,这是当然的吧。但即使被憎恨、厌恶,牧口先生秉持的是“正道”、“信念之道”。
然后,先生呐喊:
“相信(我们)能够拯救家庭、拯救社会,甚至为达成广宣流布尽棉薄之力。”
这是他首次公开提到“广宣流布”,是决意“为达成广宣流布”彻底献身的宣言。
牧口先生在演说最后表示:
“我相信,既然彼此负有这项重要的使命,就必须立誓,不以自己为本位、不利用学会,无论任何时候,都要自觉是被选中的大善人而努力精进。”
* * *
事实上牧口先生一直朝着“广宣流布”前进。在受到迫害当中,以那样的年纪(1943年当时、他七十二岁),召开了超过二百四十次的座谈会(从1941年5月至1943年6月)。
此外,到地方访问也是只身前往。据说先生亲自引导了约五百人入信(从1930年到被捕的43年7月)。
那是宗门完全忘却“广宣流布”的时代。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先生,非常的不可思议。我们越深入调查、学习,越深感先生真的了不起。
在最“艰难的时候”,从“艰难的地方”开始。由此开拓伟大的历史、真正的历史。大家应该仔细领会这种学会精神。
* * *
情况愈是险恶,愈该鼓起勇气。
愈要勇敢奋立,这是学会精神的真髓。亲自前往最艰难的地方,才能开出“道路”。
当牧口先生呼吁“广宣流布”之际,宗门在做什么?正企图破坏“广宣流布”。不论往日或今时,未曾改变。
当时,宗门禁止发行《御书》,删去“日莲是一阎浮提第一的圣人”(御书文白并列本Ⅱ,280页)等十四处重要的圣训。
谁会饶恕这样的“大逆不道”?我们不会饶恕,大圣人也不可能饶恕。而且宗门至今仍不曾向大圣人或信徒谢罪。
宗门更在大石寺供奉“神符”,还要求牧口先生也接受神符。这是何等严重的谤法!而且,当牧口先生说“绝不接受”,他们便暗中支持弹压学会。
好比“从背后捅一刀”那样的阴险背叛──这就是宗门。户田先生常说:“这就是和尚的劣根性,很可怕啊!”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切割关系──这就是宗门恶毒的本质。
牧口先生也看透宗门的利用心态。至今他们的本性依然没变。永远、绝对、不可信任宗门。
另一方面,牧口先生的弟子们又是如何呢?大家都对牧口先生的气概感到震惊、害怕。众人都不是狮子,而是猫鼠之辈。
“广宣流布”、“进谏国家”──牧口先生如此呐喊。
对此,弟子们畏怯地说:“在现今这个时期这是胡来”、“时机还没到”、“大家都会被宪兵带走”。平时口口声声说“追随牧口先生”的干部,好像老鼠见了猫一般没出息。即使是干部,不一定能受人信赖。很多时候,在最前线活跃的学会员更值得信赖。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户田先生平静地表示:“我是牧口先生的弟子”、“我会追随牧口先生到底”,展现庄严的师弟之道。
户田先生更感谢师匠说:“您广大无边的慈悲,连牢狱也带我一起去。”
沦为阶下囚的户田先生,不但没有埋怨,还心怀感谢,为自己能跟先生一同受难,感到无比荣幸。这才是真正的“师弟”。
然后,户田先生活着出狱,一人立起,再次堂堂高举师匠揭橥的“广宣流布”旗帜。因为师弟是一体不二,所以弟子跨越了恩师的死,广宣流布的浪潮得以不断扩展开来。
这“师弟不二”之道,永远不可忘记。
摘自本部干部会的指导(1997年7月9日,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