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間革命的實踐 
第十七章 佛法是對話的宗教(18-4)

18-4 從祈求友人的幸福開始

  《法華經的智慧》裡敘述有關佛法對話的實踐、隨喜功德的意義等各種教導。

  所謂折伏是指「道出真實」。就因為《法華經》說出真實,所以稱之為「折伏的經典」。
  在末法時代,訴說《法華經》精髓「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偉大並加以弘揚的行動,都是「折伏」。
  折伏並不是去吵架,而是出自慈愛。
  重要的是我們要祈求:「對方能感受到這份真心。」因為透過祈求會産生智慧、確信和歡喜。雖然很辛苦,可是當想到這個人必能幸福,自己也會幸福,這是最令人感到「快樂」的了!
  戶田先生經常說:「折伏,要樂而為之,不能視為苦差事。」
  當然現實上有的人一被折伏就馬上能夠信解,有的人不是這樣。不過,完全不用焦急,不論結果是哪一種情況,認真為對方祈求、訴說的人會有莫大功德。就因為沒那麼簡單,才會使人湧現智慧而成長。只要播下「種子」,將來一定會開花。
  因此,根本在於「我也能為佛效力」的這份心,歡欣踴躍地向友人講述佛法。

  *  *  *

  慈悲不是身居高位向下俯視,並非上下的關係,而是橫向、水平的關係。這是身為人平等互助的共同感受,基本態度是尊敬對方。
  站在「同樣為人」的平等立場,相互暢談、學習,進而悟得「更正確的人生意義」,這「場合」就是折伏。
大聖人在〈立正安國論〉中,稱與客人對話的主人為「蘭室之友」。入蘭室裡,花香自然會染於衣上。同樣地,對話也應是以慈悲的芳香包容對方。
  弘教不是強迫性的,也不是為了組織利益,而是向對方的佛性禮拜,是最尊敬對方的行為。
  戶田先生說:「憐憫之心,就是折伏的根本。」意即,慈悲才是根本,切不可抱持想駁倒對方,或以「把對方拉入我方陣營」般的對立心態去弘教。
  打斷對方的話,不問情由地妄下結論,不能算是對話。
  即使認為對方的話有點問題,也不可插嘴一一追究,要以廣大心胸靜心聆聽。如此,不但可使對方安心,對方也會想聽聽你的看法。
  所以,佛可說是對話高手。相信釋尊、大聖人都擁有「只要見面,就能暖人心房」的人格。人們因而樂於聽聞佛的說法。
  傳說釋尊有一則軼事:一位信仰耆那教名叫優婆離的人,他原本想駁倒釋尊的理論,反被釋尊的人格與智慧所感召,自願成為佛教徒。
  可是釋尊卻不因此感到得意,反而訓諭他:「要好好考慮,你應該是個深思熟慮的人。」
  聽到釋尊這麽說,優婆離感動地答道:「我聽到有人謠傳『釋尊一定要別人供養自己,不准供養他人。主張供養自己和弟子才會有功德,供養他人就沒有功德』。」
  優婆離明白釋尊並非一味強要他接受,便懇請釋尊:「請收我為佛教徒。」
  耆那教的師匠知道這件事後,便帶著弟子們到優婆離的家。雖然優婆離殷勤接待,師匠卻責難他:「你這個蠢蛋!前去與對方論理卻反被誘導,受教化後歸來,像什麼話!」
  優婆離卻彬彬有禮地說道:「那種誘導反而是善,如果我的夥伴、所有王族、婆羅門以及全人類因此受到釋尊教化,相信全世界都會永遠幸福。」

  *  *  *

  我曾經問戶田先生:「折伏別人,是否也等於折伏自己?」戶田先生答道:「折伏就是要確信自己活著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除此之外無他。所以折伏不用耍花招,也沒有其他方法。末法的折伏就只有確信『自己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這一點。」
  又說:「當確信自己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就是終極的折伏。」他以毅然的口氣,教示青年此真實法理。

  *  *  *

  遵照大聖人的教示實踐,就是「隨喜」的信心。學會一直以「遵照《御書》」為根本精神奮鬥至今,所以學會才有真正的歡喜與功德。
  也就是說,沒有比感受到活在廣布天地的喜悅更大的功德,也沒有比弘教更大的歡喜。由於自己的對話,使得他人日漸幸福,沒有比這種事更令人高興的了。若能見到他人幸福而感到歡喜,自身的生命也將日益淨化。
  因此,折伏時不可傲慢,哪怕是一句話,也應洋溢著為人宣說佛法的喜悅。
  而且重要的是,折伏時,不管對方是否贊同,仍能獲得功德。
  〈隨喜品〉中說到,勸人來聽聞《法華經》,就是在累積功德了。在聽佛法的會場上,騰出位子讓別人坐也有功德。何況,主動為他人訴說佛法,更是莫大的功德。
  問題不在於對方是否入信,我們只要讚揚妙法,讓人聽聞,就會累積大功德,能有這份自覺,自然心生歡喜。
  我們也應由衷讚揚實踐弘教的人,因為這些人是尊貴無比的「佛的使者」,當自他皆能湧現歡喜時,廣宣流布將更加前進。
  總之,喜歡御本尊、喜歡唱題、喜歡學會活動,這種「信心」強盛的人,必能獲得源源湧出的「隨喜功德」。

  摘自《法華經的智慧》(日文,1996年11月〈第二冊〉、1999年9月〈第五冊〉出版)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