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九章 成就黃金般的人生總結(9-2)

9-2 挑戰再挑戰以成就晚年

  本節透過佛法所說「不老不死」的深奧意義,講述「年老」所具有的黃金價值。

  「挑戰年老」,就是與逃避新挑戰的「懦弱」對抗。
  「這樣就夠了」的妥協、無意培育年輕人的自私、對過去的執著。「衰老」就潛藏在這些心態中。
  到最後依然奮戰不懈的人最可敬、最年輕。此人擁有不老的生命,是人生的勝利者。
  這讓我想起文豪歌德完成畢生傑作《浮士德》第二部時,已年逾八旬。
  我們創價之父牧口先生也是以「前進再前進!」、「挑戰再挑戰!」的歷史來成就晚年。
  牧口先生五十七歲時邂逅佛法,五十九歲創立創價教育學會。即使已經七十多歲,他仍然精神抖擻地搭乘火車,一路顛簸到遙遠的九州進行個人指導與折伏。「我們青年!」這是牧口先生的口頭禪。
  約在去世前一個月,牧口先生於明信片中寫著他在獄中「精讀康德的哲學」。這種熾烈的求道心、挑戰心,就是青春的泉源。
  雖然說「不老不死」,但並非「不會變老」、「不會死去」的意思,而是指「境界」與「生命力」。
  《法華經》云:「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法華經並開結》638頁)
  另外,聖訓教示:「想到《法華經》的功力,我們即將達到不老不死的境界。」(御書文白並列本Ⅱ26頁)
  大聖人保證:只要信受妙法,就不會敗給任何疾病,即使年老了,仍能以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前進,構築起三世永不崩潰的幸福境界。
  這並非什麼特別的事,時時刻刻滿懷清新氣息,快活、爽朗地活躍的「多寶會」(年長者集會),就是箇中楷模。
  從某方面來說,「年老」有著被嫌棄的宿命。因為老的下一步,會讓人聯想到無法避免的「死亡」。
  但是,人生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無法取代的固有價值。
  那麼,「年老」本來的意義為何?
  老年並不是指沉醉於懷念青春年華的傷感時期,而應當像莊嚴且悠然地散發光輝的火紅夕陽,是人生中最能體會生存的充實感、總結人生的時期。
  這當中沒有灰暗孤寂的「衰老」印象。
  「在老人愉快坦蕩的臉上,有著一種像曙光般難以言喻的神采。」這是文豪雨果的名言。
  遺憾的是,在忽視「死」這個根本課題的現代社會,失去了這種「暮年」擁有的黃金價值。
  誠如聖訓:「先習臨終,後習他事。」(御書1479頁)不迴避死亡,從正面審視死亡。這樣必然能夠為「老」找到正確的人生定位,發揮「年老」的真正價值。
  從佛法永恆的生命觀來看,「死亡」是邁向「新生」的出發。
  《御書》指出,妙法是「照亮生死長夜的大燈」(御書文白並列本Ⅲ303頁)。
  受持妙法此永遠之法的人,對死亡沒有恐懼、不安,也不會動搖。能夠以「生也歡喜、死也歡喜」的境界,自由自在地遊樂於生命的旅程中。
  佛法就是闡明將「生老病死」的苦惱人生,轉變為「常樂我淨」歡喜人生的根本途徑。

  摘自《生老病死》(日文,2006年11月出版)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