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二十七章 師弟是創價魂魄(27-3)

27-3 釋尊的十大弟子

  本節透過釋尊「十大弟子」的故事,說明為回應師匠的教誨而艱苦奮鬥,自己的個性與才能會受到磨練,得以發揮潛能完成使命。

  眾所皆知,釋尊有「十大弟子」。他們跟在師匠釋尊身邊,以透過修行所培養的個性與出類拔萃的資質做為弘法的「利器」,為流布正法捨身奮戰。
  十大弟子是指:
  ①舍利弗。人稱智慧第一。原本為外道弟子,與目連一起皈依釋尊,非常優秀,足以代替釋尊說法,但比釋尊早逝。
  ②迦葉。頭陀第一。為人樸實,但人緣不佳。擅長頭陀(嚴格戒律的修行),可見人品敦厚。這樣一位不起眼的人,成為釋尊入滅後維繫教團的重要人物。
  ③阿難。多聞第一。隨侍釋尊,聽佛陀說法最多。是一位溫和良善的好青年,將婦女想出家的意願傳達給釋尊。
  ④須菩提。解空第一。善悟空理而得名。性格沉穩,跟任何人都關係良好,可說是「人格圓滿」的人物。
  ⑤富樓那。說法第一。辯才無礙的人。
  ⑥目連。神通第一。神通也有神足通的意思,指能往來於十方的能力。經常和他結伴同行的舍利弗屬於「思考派」,他就是所謂的直覺與熱情的「行動派」。
  ⑦迦旃延。議論第一。心思縝密的「理論派」,擅長與其他宗教進行法論,解說釋尊教誨。
  ⑧阿那律。天眼第一。在釋尊說法時打瞌睡,受到釋尊責備,於是痛改前非,不眠不休地修行,終至失明。雖然在肉體上喪失視力,卻修得天眼,具有超乎常人的深刻洞察力與判斷力。
  ⑨優波離。持律第一。由於當時是印度的下層階級出身,並沒有特殊的能力,就是篤實遵守釋尊教誨,所謂「平民派」的代表。
  ⑩羅睺羅。密行第一。所謂密行就是綿密的修行、正確的修行之意。他是釋尊出家前所生的兒子,十五歲開始修行。因為是釋尊之子的緣故而吃了些苦頭,但也因此注意到一些細節,讓人刮目相看。
  敘述這十人的經典很多,整體來說大概是上述的形象。由此可知,釋尊讓這十位弟子,將他們完全不同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青年釋尊為中心的新興「佛教教團」,當時沒有組織、建築物、信用,沒有任何一項像樣的事物,僅有釋尊與弟子之間的「師弟繫絆」,這是佛教原點的實際樣貌。
  在這樣的情況下,弟子們領會釋尊的心意,努力弘教。
  弟子一入門,釋尊就馬上命令他們前去弘教。
  「獨自去說法!」馬上去「遊歷教化!」。
  弘教涵蓋了一切修行,沒有比這更完善的修行了。要是忘卻了這項根本的實踐,就沒有磨練和成長。
  「人」如果不成長,就只會依賴組織的力量,如此組織會產生各種弊病。
  徹底實踐弘教正是佛法的生命線,這是釋尊的教誨,更是本佛日蓮大聖人豁出身命指引門人的成佛直道。
  十大弟子並非從一開始就認為「只要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就好」。而是在全神貫注於佛道修行,辛苦建設教團的過程中,個性自然受到磨練,各自的「專長」才逐漸成形。
  這樣的實踐是一連串的苦鬥,只為如何將深銘於五體的師匠教誨「表現」出來。相信對於一心想回應師匠教誨的弟子們來說,每一瞬間都是一決勝負的時刻,是一場不容後退的法戰。
  而從師的立場來看,要促使弟子採取行動,要看清弟子的潛力和資質,這些光從表面往往難以判斷。
  必須徹底鍛鍊自己,才能自體顯照,生命奧底「個性的鑽石」才會綻放光輝,從政治或經濟的層面絕對無法獲得這般「人性的開花」,而教育的影響也有限。磨練生命的信心修行之深刻意義就在於此。

  摘自青年部紀念幹部會的指導(1990年4月20日,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