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二十五章 異體同心的團結(25-3)
25-3 「如佛互敬」
本節談論為何異體同心的團結很重要,強調在廣宣流布的組織裡,站在遠大的目的觀,和睦友好,互敬如佛的重要。
大聖人透過這句「異體同心」,明確指出,凡事都要以尊重、發揮每個人的個性作為團結之本。
「異體同心」可說是講求尊重人性,使人發揮最大潛能的最高組織論。
「異體」意指各人的使命、性向、處境皆不同。
「同心」意指心要結合為一。
「異體異心」會導致分散。
而「同體同心」,則會淪為無視個性的集團主義、極權主義,無法發揮各自的力量。
沒有一個人不是肩負使命的,人人都賦有偉大的潛能。問題在於如何讓每個人完成使命與發揮潛能?只要一個人實踐人間革命,就能帶給眾人勇氣、希望與確信。因為觸發是一種連鎖效應,能發展成一股偉大的變革動力。
* * *
大聖人常常指導門人「要和諧,要互相鼓勵」。
從〈法華行者逢難事〉這篇御文可知,門人為了一生成佛、廣宣流布,經常聚在一起拜讀大聖人的信,從中學習法門,交換心得。以現代而言,這等於是在開座談會、協議會等。
佛道修行本來就不是單獨一人可成就的事,因為「功名利祿的風激烈地吹來,佛道修行的燈就輕易地熄滅。」(御書文白並列本Ⅲ,290頁)大家要互相鼓勵,互相扶持地前進,成為彼此的善知識。
佛道修行就是不斷與魔障奮戰,必須持續在惡緣與惡知識當中修行。
現代人若想在日常生活中從事佛道修行,那就必須如蓮華在水,身在惡緣中,卻能散發人性的光輝。除此之外,別無凡夫成佛之道。
所以說,為了成就佛道修行,善知識的團體絕對不可或缺。
以崇高目的觀為本的團結是多麼重要。絕對不能讓如此重要的廣宣流布組織遭到破壞。建設乃殊死戰,破壞在一瞬間。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池上宗仲、宗長兄弟的團結奮鬥。父親康光斷絕與宗仲父子關係的事件很有名,而在康光背後出謀劃策的就是極樂寺良觀,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
當時康光斷絕與宗仲的父子關係,準備將家業轉讓給宗長。
此時,宗長猶豫不決,不知是要選擇繼承家業或是貫徹信心。最後他接受大聖人的鼓勵,決定要和哥哥同進退。
大聖人看清解決池上宗仲被斷絕父子關係事件的關鍵在於「團結」。而且教導池上兄弟,聯合雙方的夫人,四人團結一心,是破魔的關鍵所在。並在〈兄弟抄〉文末,指導「四人要好好團結一致」。
集團是由人組成,難免會有「合得來」或「合不來」,「喜歡」或「討厭」之分,此乃人之常情,不用勉強。
但是,如果執著於個人好惡而懈怠佛道修行,那就太傻了。因為那樣正好讓魔有機可乘、正中魔的下懷。
所以大聖人嚴格訓誡,同志之間不可說彼此的壞話。
「縱使您對他們感到不滿,仍必須要彼此交心。」(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02頁)「縱使他們稍微有些差錯,假裝不知道就可以了。」(御書文白並列本Ⅴ,283頁)「或許會有讓您感到不愉快的事,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與他們和睦相處就可以了。」(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66頁)
「人人皆佛」。如果對方也是佛身,那麼誹謗對方,等於是誹謗佛。因為「皆佛」,所以要互相尊敬。創價學會的組織應該是充滿「當起遠迎,當如敬佛」(《法華經並開結》721頁)的精神才對。
大聖人甚至說,要「像禮敬佛一樣地互相尊敬」(御書文白並列本Ⅱ,407頁),若染上誹謗他人的惡習,就會「持續抱持著這樣的惡念,一定會墮入惡道。」(同上)並教示,要如〈法華經‧寶塔品〉所說,釋迦與多寶互相讓位,和諧相處。
最重要的是,「要有以廣宣流布為目標的信心」。要是為廣宣流布拚命奮鬥,哪有閒情爭吵。大聖人再三訓斥,敵人當前,互相爭吵,是多麼愚蠢的行為。並嚴格教導,這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凡事都要站在「有志一同」的立場來進行溝通。
從不同角度來說,「對話」是善,因為它能建立彼此的連帶關係,創造團結。相對地,「拒絕」是惡,因為它會招致分裂,帶來破壞。凡事要先見面,然後對話。當然自己和對方的想法一定有不同之處,只要彼此對話,即使意見不同,也必能從中產生信賴關係。一般社會也是,對話是和平的基礎,拒絕是步入戰爭之門。
大聖人經常勸導門人要對話、異體同心。他說過,「縱使是外人,如果能敞開心扉互相對話也是可以為您捨命。」(御書文白並列本Ⅱ,61頁)、「再三希望您轉告駿河的各位,務必要同心協力、共度困難。」(御書文白並列本Ⅴ,138頁)等等,不勝枚舉。
他也曾教示,「希望你們經常互相勉勵,以脫離生死的苦惱,同心地前往靈山淨土,歡聚暢談。」(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68頁)。一起為廣宣流布奮鬥過的同志,其關係是永恆的。
也許有時候我們會心想:「跟這種人一起活動,今世就夠了」,但只要彼此做境界革命,情況定會好轉。誠如「您結交品德高尚的益友,性格變得像長在麻田裡的蓬草般筆直。」(御書文白並列本Ⅰ,28頁)人是會改變的,如果沒有變好,就不叫信心了。如《御書》所言,「鴿子變成老鷹,麻雀變成蛤蜊。」(同上)。
總之,妙法的同志應互相尊敬,何況是一起走在廣宣流布遠征的這條艱險道路上,更要互相鼓勵,視彼此為善知識,秉持異體同心的團結前進才對。
摘自《御書的世界》(日文第一冊,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