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二十四章 廣宣流布的組織(24-2)

24-2 創價學會是「善知識」的集合體

  引導人向善,使其實踐佛道修行的作用稱為「善知識(善友)」。強調創價學會組織就是「善知識」的集合體。

  學會組織始終以推動廣宣流布為目的,也是為了支持、維護每個人的信心成長與成佛軌道而存在。因此,廣布組織可說是不計其數的「善知識」集合體。
  大聖人在〈三三藏祈雨事〉一開頭就強調「善知識」的必要性。
  「植樹時如果遇到大風,以強固的木樁支撐就不會傾倒。但即使本來是一棵直挺的樹木,如果樹根不深也是會倒下。」(御書文白並列本Ⅱ,231頁)
  「雖然是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如果扶持他的人強壯就不會跌倒。略為強健的人,如果單獨一人走在險峻道路上也是會跌倒的。」(同上)
  這些是常理,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佛法的教導也都是合乎「常理」,讓萬眾不得不心服口服,這點我們要先再次確認。
  也就是說,在成佛的道路上,即使最初信心軟弱的人,只要有強力的支撐就不會退轉。反過來說,即使自認信心強盛,但要在三障四魔肆虐的險路上踽踽獨行,絕非易事。所以無論如何都需要同志,需要善知識,需要信心的組織。
  當然成佛與否是看每個人的修行,依個人的努力而定。所以需有不依賴他人,獨自一人走到底的覺悟。組織或同志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鼓勵個人修行、互相啟發,完全是扮演著幫助個人達到成佛境界的輔助角色,正因為是輔助的作用,所以重要。
  「因此,成佛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善知識了。自己的智慧能有什麼用處呢?祇要有能夠辨識冷、熱的一點智慧,則善知識就是最可貴的啊!」(同上)
  佛道甚深,智慧莫測。與之相較,再聰明的凡夫,也不過擁有些許智慧。因此成佛之道不外乎接觸正確的善知識。如此一來就能藉由善知識的力量,正確無誤地在成佛的軌道上前進。
  就像大聖人所說「自己的智慧能有什麼用處呢?」並非身為了不起的科學家、醫學家就具備能夠解決自己生命、人生問題的智慧。也不是身為政治家、大富翁就一定知道邁向絕對幸福的法則。
  然而大家卻倚賴少得可憐的「自己的智慧」,喪失謙虛的求道心。這就是不幸的原因所在。
  知識不等於幸福,財富不等於幸福,地位名聲也不等於幸福。這個道理大家看似明白,卻很少人深入而敏銳地注意到這個嚴肅的事實。但這點正是每個人都該誠摯尋求闡釋人類幸福真髓之佛法的重要理由。
  所謂尋求佛法,具體而言,可以說就是尋求優越的善知識。一如大聖人斷言:「成佛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善知識了。」

  *  *  *

  「善知識」原本是指引導人們進入佛道的「善因緣知識」。所謂知識是指熟人、友人的意思。不論是佛、菩薩、二乘或人天,凡是引導人向善,使其從事佛道修行,正直無偽的「有德」者就是善知識。人界的我們當然能夠發揮出色的善知識作用。
  善知識的作用,有守護修行者使其安穩修行(外護)、彼此切磋琢磨(同修),教導佛法正義使對方從事善行(教授)等。也就是各位身為領導者,指引大家往廣宣流布、往御本尊、往妙法與成佛的方向前進,呼籲「來做勤行」、「一起參加開會」、「來拜讀御書」等,各位就是尊貴「有德」的善知識。
  學會是善知識的團體。學會是增進信行,使廣布發展的團體。具有引導世界民眾走向正法,步上成佛之道的重要使命。
  為此,要有開闊的胸襟包容對方,這是重要的原則。
  〈陰德陽報御書〉中有一段:「又,日蓮法門的弟子們,或許會有讓您感到不愉快的事,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與他們和睦相處就可以了。以大人的氣度祈求就可以了。」(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66頁)
  這篇《御書》只殘留部分內容,所以無法斷定當時的狀況,但可知說的是「即使有不愉快的事,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要和睦相處,心平氣和好好祈求」。
  當然,信心的根本要點必須好好給予指導,但關於個人的私事,一一詳細指正,或互相責備,並非明智之舉。每個人都有個性,有各自的生活模式,生活環境也不相同,所以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和睦相處。
  彼此都是凡夫,當然會有無可奈何、不愉快的事。
  說點稍微離題的話題,《御書》上說:「日蓮因為弘揚這法門,不像其他人,看過的人實在很多,但、一千個人當中卻找不到一個認同日蓮的人。」(御書文白並列本Ⅴ,335頁)
  「日蓮因為弘揚這法門,不像其他人,看過的人實在很多」──這句是述說大聖人為了廣宣流布見過許多人。其實我也見過許多人,各位也是因為從事廣布活動和許多人見過面。
  「但、一千個人當中卻找不到一個認同日蓮的人」──由這句可知,大聖人站在大慈大悲的立場看待一切眾生,卻還是很少看到真正人品出眾的人。
  大聖人這樣的感懷,從我們的立場可以理解,確實是如此。大家都不是完人,當然每個人都要努力使自己變得完美,在那之前,會有各種缺點。而且人難免在某個程度上有自己的好惡。
  話雖這麼說,一不順心就相互指摘,或挑彼此的毛病,這樣的話事情會沒完沒了。而且這樣低層次的爭執,會使情感上也產生嫌隙,甚至破壞了最重要的信心,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因此,即使看不順眼,也要胸襟開闊,忍耐包容,鼓勵對方奮起更強盛的信心。還要從寬大的立場為對方的成長祈求。這樣一來,相信對方隨著自己信心的深化,也會逐漸感悟身為人的成長。
  世界五十億人口(編者注:2021年的世界人口是七十八億七千五百萬人)。我們是先覺者,必須成為所有人的善知識,弘揚妙法拯救他們。由這層意義來看,現今的每個學會員都具有無限尊貴的使命,所以希望大家要彼此尊敬、鼓勵,和睦共進。

  摘自豐島、台東、墨田、目黑區聯合總會的指導(1987年12月12日,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