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二十三章 珍視每個人(23-3)

23-3「珍視每個人」是佛的心意

  《法華經》中講述了雨水平等降注在一切草木上,它們各自綻放無可取代的個性花朵,結成果實的「三草二木喻」。根據這個法理,珍視每個人的地方,才有《法華經》的人本主義。

  在《法華經》這部「大宗教文學」中,「三草二木喻」別具趣味,因為它強調眾生的多樣性,在《法華經》七喻中獨一無二,同時也凸顯了「佛的平等慈悲」。
  佛的慈悲是完全平等且無差別的。將一切眾生視為「吾子」,想提高眾生到達與佛相同的境界。
  這是因為「佛對眾生無差別待遇」,而非「眾生無差異」。反而是佛非常清楚眾生各有分別而尊重眾生的「個性」,希望眾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質。
  佛也不會因為眾生有別而偏心、憎恨。愛惜每個人的個性、喜歡每個人的個性、讓每個人的個性得以發揮──這就是佛的慈悲、智慧。
  重要的是,「佛講經說法是以認同人的多樣性為出發點」這件事。
  每個人具體的情況、個性、機根都不同,如何才能使其成佛?《法華經》是以從未脫離「每個人」的「現實」情況下,來闡明成佛之道。
  「珍視每個人」,正是《法華經》所述說的「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更是「佛的心意」。《法華經》是以「一切眾生的成佛」為根本目的,為達成此目的也是從「珍視每個人」開始著手,並貫徹這一點,此外別無他途可循。
  呼籲「愛他人」、「愛人類」這種抽象性的做法很容易,但實際要去關愛每個人卻很難。
  杜斯妥耶夫斯基說:「越是愛整個人類,對於個別的愛,就會變得薄弱。」「口說要愛人類,那只是抽象的表示,幾乎毫無例外的,人都是只愛自己。」
  創價學會向來都是以具體的「每個人」為對象,為了使「每個人」絕對幸福,奮鬥不懈,在人類史上留下了燦爛、崇高的歷史。

  摘自《法華經的智慧》(日文第二冊,1996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