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間革命的實踐 
第十四章 「成為好公民」(14-1)

14-1 佛法闡述為人處世之道

  「成為好公民」──是池田會長一貫的教示、創價學會永遠的指針。希望每個人都要忠於自己,發揮非自己莫屬的使命貢獻社會。而擴展此「好公民」的陣容,就是創價學會的目的。
  此外,池田會長提倡的「好公民」,就是「世界公民」的別名。1975年1月26日,於關島成立SGI 之際,池田會長在簽名冊的國籍欄位填上「世界」。超越國家、民族等差異,以同樣身為人,在人群之中,為人類獻身,如此值得自豪的世界公民團體就是創價學會。
  本章介紹池田會長談及「好公民」、「世界公民」此基本理念的指導。
  本節說明佛法闡述為人之道,指出,脫離現實社會或人群,則無佛法可言。

  〈三種財寶御書〉有云:「釋尊一切說法的精要是《法華經》,《法華經》修行的精髓在不輕品。不輕菩薩禮敬人們是表示什麼事呢?教主釋尊的出世本懷在教示為人處世的道理。」(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06頁)
  這節御文是大聖人在1277年(建治三年)9月給四條金吾的信中內容。
  當時金吾由於折伏主君江間氏,引起主君不悅而陷入苦境。但是江間氏後來身患重病,深諳醫術的金吾因而再度受到重用。然而此事使他再度遭到周遭人的嫉妒,面臨生命危險。
  在這封信中,大聖人擔心性格剛烈的金吾的安危,提醒他行事要更加小心謹慎。
  這是大聖人根據金吾性格上的缺點,為了不讓他犯錯而成為人生的失敗者,給予真心溫暖的指引。展現出本佛包容關懷任何人,勢必使之幸福的溫馨開闊的生命境界,不會讓人感覺有絲毫的壓力。
  可以想見金吾受到大聖人大慈大悲的鼓勵,原本衝動行事的心也冷靜下來,還眼界大開。
  〈法華經‧不輕品〉中描述了不輕菩薩的「行為舉止」。不輕菩薩受到再大的責難,也不會生氣或怨恨對方。即使對方是增上慢的眾生,還是尊敬其佛性,持續禮拜對方。
  由此可知,大聖人是為了告誡四條金吾切不可因一時衝動而發怒或做出言行欠考慮的行為,應當謹言慎行,採取明智的行動,而舉出不輕菩薩為例教示。
  最後結論說釋尊的出世本懷、目的在於教示為人處世之道。
  佛法主要是闡述身為人的生存態度、為人之道,此外無他。因此可以說信心就存在於我們的言行當中。
  重要的是,要以信心為根本,如何在社會上活下去?日常要採取怎樣的行動?因為這一個個「舉動」都是通往成佛的過程。
  「汝交蘭室之友,成麻畝之性(您結交品德高尚的益友,性格變得像長在麻田裡的蓬草般筆直)。」(御書文白並列本Ⅰ,28頁)
  這是〈立正安國論〉有名的一節御文。所謂「蘭室」,是指有芬芳高雅蘭花的房間。若置身蘭室中,身體終會沾染其香氣,是譬喻與信仰正法且人格高尚者交往的人,總有一天會對正法打開心眼。
  所謂「交」,可說是指在現實上接觸到對方的言行舉止。
  〈立正安國論〉中,主人對來訪的客人說法,即使客人產生反感面有怒色,也絲毫不受其影響,以微笑制止原本想要拂袖而去的客人,對其諄諄教誨。 
  客人接觸到主人始終發自「慈悲」且合乎「道理」的言行,並受其芬芳馥郁的高尚人格感召,終於打開心房,最後捨棄錯誤的執著,轉而追求正法。這過程讓人彷彿目睹一齣「對話劇」。
  脫離現實社會則無佛法可言;脫離「人」則佛法不存。「法」再如何正確,若僅止於高聲吶喊其正確性,不僅不易得到人們的理解,甚至有時還反而促使人們遠離佛法,那就背離以「廣宣流布」為遺命的大聖人精神了。
  人們會先觀察信仰者的日常生活行為表現,了解這個人在「生活」、「人格教養」、「誠實度」上是何狀況,眼光是十分嚴厲的。如果這個人對「金錢」態度馬虎,或缺乏「常識」、行為「自尊自大」,則其信仰的「法」再正確,也不會獲得社會的信賴。
  重要的是獲得人們的「信賴」與「信服」。因為奉持最高之「法」,所以當能散發最崇高的人格光輝。這才是佛法。
  我們向來是一面磨勵自己的「人格光輝」,一面擴展他人對佛法的理解。也就是身為社會大眾的「蘭室之友」,一路盡全力奮鬥不懈。
  堅定不移的信念、對未來的展望、待人體貼、豐富的智慧、對使命的熱情,以及包容一切的寬闊生命境界等等──透過信心磨練出來的這些人性,才能打動人心,令人敞開心扉。

  摘自沖繩最高會議的指導(1991年2月8日,沖繩)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