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间革命的实践 
第十四章 “成为好公民”(14-1)

14-1 佛法阐述为人处世之道

  “成为好公民”──是池田会长一贯的教示、创价学会永远的指针。希望每个人都要忠于自己,发挥非自己莫属的使命贡献社会。而扩展此“好公民”的阵容,就是创价学会的目的。
  此外,池田会长提倡的“好公民”,就是“世界公民”的别名。1975年1月26日,于关岛成立SGI 之际,池田会长在签名册的国籍栏位填上“世界”。超越国家、民族等差异,以同样身为人,在人群之中,为人类献身,如此值得自豪的世界公民团体就是创价学会。
  本章介绍池田会长谈及“好公民”、“世界公民”此基本理念的指导。
  本节说明佛法阐述为人之道,指出,脱离现实社会或人群,则无佛法可言。

  〈三种财宝御书〉有云:“释尊一切说法的精要是《法华经》,《法华经》修行的精髓在不轻品。不轻菩萨礼敬人们是表示什么事呢?教主释尊的出世本怀在教示为人处世的道理。”(御书文白并列本Ⅲ,106页)
  这节御文是大圣人在1277年(建治三年)9月给四条金吾的信中内容。
  当时金吾由于折伏主君江间氏,引起主君不悦而陷入苦境。但是江间氏后来身患重病,深谙医术的金吾因而再度受到重用。然而此事使他再度遭到周遭人的嫉妒,面临生命危险。
  在这封信中,大圣人担心性格刚烈的金吾的安危,提醒他行事要更加小心谨慎。
  这是大圣人根据金吾性格上的缺点,为了不让他犯错而成为人生的失败者,给予真心温暖的指引。展现出本佛包容关怀任何人,势必使之幸福的温馨开阔的生命境界,不会让人感觉有丝毫的压力。
  可以想见金吾受到大圣人大慈大悲的鼓励,原本冲动行事的心也冷静下来,还眼界大开。
  〈法华经·不轻品〉中描述了不轻菩萨的“行为举止”。不轻菩萨受到再大的责难,也不会生气或怨恨对方。即使对方是增上慢的众生,还是尊敬其佛性,持续礼拜对方。
  由此可知,大圣人是为了告诫四条金吾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发怒或做出言行欠考虑的行为,应当谨言慎行,采取明智的行动,而举出不轻菩萨为例教示。
  最后结论说释尊的出世本怀、目的在于教示为人处世之道。
  佛法主要是阐述身为人的生存态度、为人之道,此外无他。因此可以说信心就存在于我们的言行当中。
  重要的是,要以信心为根本,如何在社会上活下去?日常要采取怎样的行动?因为这一个个“举动”都是通往成佛的过程。
  “汝交兰室之友,成麻亩之性(您结交品德高尚的益友,性格变得像长在麻田里的蓬草般笔直)。”(御书文白并列本Ⅰ,28页)
  这是〈立正安国论〉有名的一节御文。所谓“兰室”,是指有芬芳高雅兰花的房间。若置身兰室中,身体终会沾染其香气,是譬喻与信仰正法且人格高尚者交往的人,总有一天会对正法打开心眼。
  所谓“交”,可说是指在现实上接触到对方的言行举止。
  〈立正安国论〉中,主人对来访的客人说法,即使客人产生反感面有怒色,也丝毫不受其影响,以微笑制止原本想要拂袖而去的客人,对其谆谆教诲。 
  客人接触到主人始终发自“慈悲”且合乎“道理”的言行,并受其芬芳馥郁的高尚人格感召,终于打开心房,最后舍弃错误的执着,转而追求正法。这过程让人仿佛目睹一出“对话剧”。
  脱离现实社会则无佛法可言;脱离“人”则佛法不存。“法”再如何正确,若仅止于高声呐喊其正确性,不仅不易得到人们的理解,甚至有时还反而促使人们远离佛法,那就背离以“广宣流布”为遗命的大圣人精神了。
  人们会先观察信仰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了解这个人在“生活”、“人格教养”、“诚实度”上是何状况,眼光是十分严厉的。如果这个人对“金钱”态度马虎,或缺乏“常识”、行为“自尊自大”,则其信仰的“法”再正确,也不会获得社会的信赖。
  重要的是获得人们的“信赖”与“信服”。因为奉持最高之“法”,所以当能散发最崇高的人格光辉。这才是佛法。
  我们向来是一面磨励自己的“人格光辉”,一面扩展他人对佛法的理解。也就是身为社会大众的“兰室之友”,一路尽全力奋斗不懈。
  坚定不移的信念、对未来的展望、待人体贴、丰富的智慧、对使命的热情,以及包容一切的宽阔生命境界等等──透过信心磨练出来的这些人性,才能打动人心,令人敞开心扉。

  摘自冲绳最高会议的指导(1991年2月8日,冲绳)

《创造幸福与和平的智慧》一书汇集池田大作著作中的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