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何許人

(© Ada Yokota/Getty Images)

很多時候,「佛」之一字,讓人聯想起一個身不為塵世所拘、手不為塵事所染的超然存在。對許多人而言,佛是透過坐禪入定,修成正果,由此卸下煩惱的枷鎖,從世間的苦難中得到解脫。

其實,這似乎並不是釋迦牟尼一生的真實寫照。釋尊於2,500多年前誕生於印度。他慈悲為懷,不僅不脫離世間,還投身於民眾之中,窮其一生,竭力與民眾分享所悟得的真理,足跡遍及印度各地。

從字面上解釋,「佛」含有「覺者」之意。「覺悟」意味開拓出一個充滿智慧,能夠洞察宇宙森羅萬象的真相,心感無上歡喜的境界。任何一個覺悟到生命至理的人都可稱為佛。

釋尊在《法華經》中闡明,其實佛界是一切生命與生俱來的。

可是,絕大多數的佛教流派,都強調要經過「歷劫修行」才能獲得此境界。那是漫長的佛道修行,需要熬過生生世世,經歷難以想像的漫長時間,才可證得佛界。釋尊在《法華經》中闡明,其實佛界是一切生命與生俱來的,即便是萬惡不赦的人,其生命也潛伏著宛如未經琢磨寶石般的佛界。

佛界就如粗布袋裡的真金,或泥塘中的蓮花,被貪瞋癡的三毒所蒙蔽而黯淡無光,需要予以雕琢打磨才可盡顯光彩。日蓮教導,唱誦《法華經》的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是雕琢打磨佛界的過程。

「成佛」其實並不是一個靜如止水的安泰境界。相反的,那是個脈動著活力的生命狀態,也是個無止境的成長和探索過程。

隨著佛界的逐漸湧現,來自貪瞋癡三毒的影響也相對地減弱,而生命轉變為佛的生命當體時,其原有的潛能也開始顯現。

隨之而生的堅韌性,讓人欣然穿越萬丈狂瀾,在任何情況中都可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佛界是生命原本應有的真實姿態,它包含無量無邊的勇氣、慈悲、智慧和生命力。我們將擺脫宿命、三毒等的約束,在內心感受真正的自由。佛界促使自身的生命與大宇宙的生命冥合,讓人清晰感應到生命之間的奧妙聯繫,孤立感、渺小的慢心、仇視差異等心態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憐憫他人、祈願他人幸福的寬大胸襟。

佛典教導,人的生命境界有高低之分。在日常生活中親身感受到的情緒變動,可以理解為生命境界互相交替的作用。分別代表悲痛、貪欲、癡愚、傲慢、歡喜等情緒的「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和「天」是常見的境界,其存在不容置疑。但要相信佛界的存在卻是另一回事。一般而言,許多人都認為佛只限於供奉在寺院庵堂的佛像,因此對於每個人都擁有佛界這一論點,或許會感到難以接受。但佛法卻教導,在人的生命中,佛界確實存在,而佛道修行的目的便是為了開啟這個境界。

池田大作曾說:「佛界是歡喜中的大歡喜。生老病死不再是痛苦的根源,相反的,那是讓人生更充滿樂趣的四個階段。其智慧之光亮徹寰宇,也照耀生命中的無明。佛的生命無限擴張,與宇宙冥合為一,生命自身便是宇宙。佛的一念貫穿過去、未來二世,而於現在這一世的每一刻,都蘊含宇宙滾滾不竭的龐大生命力。」

來源: 1998年7月號《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