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佛」指的是擁有深厚智慧的人。智慧的概念是佛法的核心。可是,智慧的概念既含糊又難以說明,難以定義並難以追尋。人如何能增長智慧?智慧是否我們能夠積極發展的能力,還是需要等待歲月增長來增加自己的智慧?或許正是因為智慧就是一個這麼模糊的概念,使它在現代社會失去了作為正確原則的價值,並使到現代社會取而代之的是尋求大量的資訊和獲得知識。

(© filo/Getty Images)

戶田城聖曾明確指出混淆知識與智慧的概念,正是現代社會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

他的觀點在上世紀科技的驚人發展中顯而易見。雖然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在減輕人類痛苦方面顯示出某一程度的進展,但它在觸發死亡和破壞的能力和成效卻有顯著的成果。

戶田先生認為知識和智慧的關係就如水泵和水。一個沒有水的水泵(缺乏智慧的知識)沒有太大的作用。

智慧能夠將知識引導向善的方向,創造價值。

這並非否定知識的重要性。可是,同樣的知識,能夠帶來極端的破壞性,或莫大的益處。

智慧能夠將知識引導向善的方向,創造價值

佛法哲學中,例如「五智」,詳細描述和分析智慧的作用,以及它如何顯現在我們不同層次的意識中。

當智慧在我們的生命中起作用時,它能夠使我們超越慣常思考中的固有概念,對當前的現狀產生一種新穎且全面的看法。我們能夠對事實從更廣泛的角度去觀察並採取能更確切地邁向幸福的行動。

佛法認為智慧就如一面能夠完美反映真實的清澈鏡子。這面智慧之鏡中反映出我們的生命與其他生命之間息息相關和互相依存的事實。這智慧消除我們與他人互不相干的錯覺,並喚醒潛藏於心底的與眾生同苦的平等意識。

」所指的就是一個能夠自由地顯現此內在智慧的人。而令我們在生活中充分發揮這種智慧的正是慈悲

佛法將宇宙以及生命本身視為慈悲的表現,宇宙活用這種互相依存現象的互相交織,在所有奇妙且多樣的表現中產生和培育生命。

佛法教導人類的使命,是參與宇宙的慈悲活動,為提高宇宙創造的動力奮鬥到底。

因此,當我們懷著慈悲來行動,我們的生命將會與整個宇宙的生命力冥合,湧現出我們內在的智慧。鼓勵他人和與他人分享希望的行為,會使我們超越自己狹窄的「小我」,覺醒到自己生命中更壯大、更自由的「大我」。因此智慧與慈悲是密不可分的。

當我們越努力發展利他的精神,越能在心中湧現佛的智慧。

佛法修行的重點是如何掌握自我,努力成為「己心之師」。就是說,當我們越努力發展自己的利他精神,越能在心中湧現佛的智慧,擁有更大的力量去誘導一切,包括自己的知識、才能和性格上的特質,進而創造出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幸福。

池田大作在1995年,於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的演講中指出:「成為『心之師』的,是從人的生命內在深處發出的智慧。而不可不知的是,首先有為他人、民眾著想此慈悲之泉,這『智慧』才有無限的作用。」

如果人類歷史需要改變,要將分岐與紛爭導向和平及尊重所有生命的尊嚴這種至極的道德,那麼需要作出改變的必定是人類本身。佛法對慈悲與智慧的理解能構成這種變革的強大基礎。

來源:2003年1月《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