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七章 自他皆幸福(7-6)

7-6 實踐尊敬萬眾的菩薩道

  在與巴西著名言論家阿塔伊德先生(巴西文學院總裁)的對談中,池田會長提及《法華經》中敘述不輕菩薩的舉止,論述佛法的菩薩道。

  背離人們的幸福,就沒有自身的幸福可言。佛法信仰者的行動基礎,在於慈悲精神。「慈悲」是去除人們的不安與恐懼(拔苦),給予喜悅、安心與希望(與樂)。
  為人們的幸福奮鬥,是身為佛法信仰者,不,是身為人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然而,愈簡單明瞭的事,做起來愈困難。佛法教導的真髓簡單明瞭,就是「珍視每個人」。所謂佛,是為了「每個人」的幸福而不斷精進、奮鬥不懈的人。
  基於利他精神而行動的人,佛法上稱為菩薩。佛典中就出現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藥王菩薩等各式各樣的菩薩。
  這些菩薩發揮各自的特性,為眾生獻身,傾全力拯救身陷苦惱、災難的人們。例如,文殊菩薩以智慧、普賢菩薩以學識、彌勒菩薩以慈悲心、觀世音菩薩以觀察世間狀況的力量,救濟眾生之苦。藥王菩薩顧名思義,是以醫藥來治病。
  日蓮大聖人在眾多菩薩中,關注出現在《法華經》的不輕菩薩,視其為實踐的模範。正如「不輕」之名所示,對任何人都不輕蔑,展現最崇高的敬意。
  《法華經》敘述不輕菩薩如此向人們致敬:
  「我深深尊敬你們,不敢有絲毫輕忽怠慢。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在修行菩薩道,終將可以成佛。」這句話凝聚了《法華經》講求人性尊嚴的精神。不輕菩薩就是這樣向所有人合掌禮拜。
  日蓮大聖人就不輕菩薩的舉止說:「釋尊一切說法的精要是《法華經》,《法華經》修行的精髓在不輕品。」(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06頁)視為實踐佛法的要諦。
  不輕菩薩的言行舉止是基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很尊貴」的信念。不論任何人,只要發揮內在的「佛性」──普遍的尊嚴性,就能開闢人生最崇高的道路。讓自他彼此都能步上這條道路,就是實踐菩薩道。

  摘自《暢談二十一世紀的人權》(日文,1995年2月出版)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