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七章 自他皆幸福(7-7)

7-7 構築積聚「心之財」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刻劃在生命裡至高無上的回憶是什麼?本節從這個觀點講述菩薩的生活方式。

  救助他人,自己也會得救。據說心理學也有這樣的說法。心靈受創,喪失活下去力量的人,如何才能重新振作起來?
  人往往愈在乎自己的痛苦,就愈消沉。相反地,如果主動去幫助與自己有相同痛苦的人,自己也能恢復活下去的力量。
  關懷他人的行動,會療癒自己的創傷。
  現代社會有一股風潮,認為「為人盡力是種損失」,談「慈愛」似乎也會被嘲笑。這種傲慢的想法不知造成社會多大的不幸!
  某位美國傳教士曾問甘地:「您的宗教是什麼?您認為印度未來的宗教會採取什麼樣的形態?」
  對此宗教課題,甘地如何回答?
  當時在那房間裡剛好有兩位病人在休息,於是甘地指著他們,回答說:「奉獻、服務就是我的宗教,至於未來的事,我並不多慮。」
  對甘地而言,政治也是一種奉獻,就像泰戈爾所說,應該為最窮苦的人們服務。
  重要的是行動,沒有「菩薩行」就沒有宗教、佛法,也沒有政治、教育。
  所以我們的使命重大。
  「倉之財不如身之財,而身之財不如第一的心之財!」(御書文白並列本Ⅲ105頁)
  「倉之財」──只一味追求經濟,經濟不會好轉,即使好轉,社會也不會變得幸福。
  關鍵在於人、在於心,心才能帶動一切。
  只要有充滿福運與智慧的「心之財」,自然能具備真正豐裕的「身之財」、「倉之財」。
  人生最後會留下什麼?
  那就是回憶,會留下刻劃在生命裡的回憶。
  我曾在莫斯科會見作家蕭洛霍夫,他說:
  「年紀愈大,愈記不得最痛苦的事。走過的路愈漫長,途中所發生的種種事,其色彩會愈加淡化,無論是最高興、最悲傷的事,全部都會隨之消逝。」
  略為停頓後,他面帶微笑地說:「我所說的是否屬實,池田先生等您七十歲的時候就會知道了。」這是一番耐人尋味的話。
  一切將消逝,無論是高興得手舞足蹈,或苦惱得痛不欲生,事過境遷,就如一場夢。但是我想說:「使生命完全燃燒的回憶,永遠不會消逝。」尤其是為了廣宣流布徹底燃燒的回憶,永遠存在。
  今生今世到底能帶給多少人幸福?能讓多少人感謝地說:「因為有你,我才得救」?能為他人貢獻多少?
  人生最後所留下,於最後能妝點自己生命的,不就是此事嗎?
  「要定下心來,好好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而且不只是自己唱,也要勸人唱,只有這樣才能留下今世出生為人的美好回憶。」(御書文白並列本Ⅰ69頁)

  摘自《法華經的智慧》(日文第五冊,1999年9月出版)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