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幸福的指針 
第五章 突破苦惱迎向歡喜(5-1)

5-1 人生的主角是自己

  痛苦或煩惱愈大,一旦超越過去,就能開啟幸福境界,點燃歡喜生命,這就是妙法的信仰。池田會長經常教導這種希望無窮、不會束手無策的生活方式。
  本章將透過池田會長的指導,學習克服人生一切困難,掌握勝利人生的關鍵。

  自己是「勝利劇」的「劇作家」,也是「主角」。
  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多次書寫如下意思的文句:
  「世界是座舞台,所有男女,都只是演員。」(《皆大歡喜》)
  佛法教導,不論是撰寫「劇本」、「表演」人生劇的都是自己。
  不是他人寫劇本,是自己撰寫,自己作為「名演員」演出。這正是含括在「一念三千」法理、最積極的人生哲學。
  自己是作家、是主角。重要的是為了表演得精彩,清楚呈現每一幕,就必須熟記「劇本」。或許還需要在心中排練,將「勝利劇」的目標(考試、公司的成績等)書寫在紙上,反覆演練直到銘刻於心,這也會有成效吧。
  有位男孩,小時候因遭逢事故,一條腿變短了。但他父母不論什麽事,都絕對不說:「你做不到」,「你不行吧」。讓他跟其他孩子做同樣的事,也讓他去運動。「你認為做得到,就一定做得到」、「認為『做不到』,是因為你在做之前就覺得『做不到』」。
  這不是精神萬能論,也不是唯心論,而是對人潛在能力的確信。那位孩子在學校成為足球名將,在社會上也出人頭地。
  正如俄羅斯作家高爾基(M. Gorky)所言:「所謂才能,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底層》)
  英國著名小說家沃爾特‧史考特(Walter Scott)曾說:
  「對懦弱的人而言,一切都是不可能。那是因為他們將一切都視為不可能做得到。」
  「做不到」、「不行了」這一念,會使一切真的變成「不可能」。常被父母罵「沒用」的孩子,自己也會如此認定,或許就真的變成「沒用」的人。
  《御書》引用《華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教示:「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御書589頁)──「心」就像傑出的畫家能自在描繪世間百態,創造世上所有現象。
  「心外無別法」(御書589頁)──心之外沒有別的法(一切現象都是心的產物)。
  拜讀大聖人的書信,會發現大聖人常引用符合對方境遇的「譬喻」,或引用「文證」,傾力想改變對方的「心」,加強對方的「一念」,給予他們「確信」與「自信」。
  經常像太陽般送上「希望」與「鼓勵」。那是因為大聖人深知只要「心」改變,「一切」就會隨之改變的道理。
  許多人認為「贏得勝利的人,是因為具備有利的條件」。這些人總想著「假如我有那樣的條件……。」、「假如我不是受到眼前這些問題牽絆的話……。」
  但是,這些都是牢騷埋怨。因為任何人都會遭遇困難。
  某位企業家曾對朋友說:「你時常抱怨『問題太多』,事實上,我知道有一個地方,那裡『有一萬多人,但誰都沒有問題、沒有煩惱』,要不要我帶你去呢?」
  朋友高興地請他帶路,到了那地方才發現是「墓園」。
  這是告訴我們,人只要活著就必定有「煩惱」與「課題」。如何克服此「課題」?透過這些挑戰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
  佛法述說「煩惱即菩提」。憑著唱題的力量,愈大的「煩惱」就能轉換成愈大的「幸福」。
  釋尊時代有位婦人,心愛的孩子因病身亡。她因為傷心過度而精神錯亂,抱著死去的孩子在城裡徘徊。見人就說:「請給這個孩子一點藥吧」。
  有人見她如此可憐,便帶她到釋尊那裡。釋尊對她說:
  「好!我給你良藥。你到城裡去向人要一朵白色的罌粟花,不過,這朵花必須向『從未有人過世的人家』取得才可以。」
  於是,她挨家挨戶去打聽,但怎樣也找不到一戶「從未有人過世的人家」。終於,她自然地領悟到「人必定會死」,自己的悲傷不是什麽非比尋常的事。之後,她為了悟得「永遠的生命」,成為釋尊弟子,後來成為受人尊敬的聖者。
  釋尊以此方便,讓沉溺於一己悲傷婦人的心獲得解放,讓她立足於三世生命觀,領悟浩瀚的智慧。
  總之,要「提升境界」。人若經常只思考自己的事情,漸漸地就會被困在「狹隘的心」、「狹隘的自我」之中。
  若能朝向為法、為眾人、為社會此遠大目標貢獻力量,透過「一心的妙用」,將會構築「寬闊的心」、「寬廣的自己」。「寬闊的心」就是能體會「無比幸福」的心。
  原本對「狹隘的心」來說是沉重的煩惱,也會變得輕鬆,能悠然地面對一切困難。希望各位的人生能明朗、精彩地證明此「一心的妙用」。

  摘自美國代表會議的指導(1993年3月9日,美國)

《創造幸福與和平的智慧》一書彙集池田會長著作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