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24)

31-24 紛爭源於瞋恚

  池田會長於夏威夷東西中心發表的紀念演講中,指陳他洞悉戰爭與糾紛的根本原因,並論述佛法才是解決紛爭的方法。

  佛法一貫把焦點放在開發人生命裡的慈悲智慧。我們所信奉的佛法裡有這樣一段話:
  「學習佛教的人,如果不能覺知自己的心性,就無法脫離生死的苦惱。如果追求成佛之道於己心之外,即使累積一切修行與所有的善行,就像一位貧窮的人,日夜計算鄰居有多少財富,自己卻拿不到半毛錢。」(御書文白並列本Ⅰ,2頁)
  一般來說,以佛教為首的東方式思考,其特徵在於,所有知性的行動都與「自我是什麼?」「怎樣活得最有意義?」這類有關存在性、主體性的提問息息相關。
  上述一文也可說是具有這種特徵的例子。
  最近,圍繞「水」等相關資源的區域糾紛令人憂心,我不由想起釋尊在故鄉發生水源爭端時所展現的智慧。
  那是釋尊為布教而走訪故鄉一帶時發生的故事。因為乾旱,流經兩個部落之間的河流水量不足而發生爭執。雙方互不讓步,事態發展到動武、流血也在所不惜。
  正當此時,釋尊走入人群中,對他們說:「看看這些準備戰鬥、準備殺人的人,他們由於拿起了武器要戰鬥,所以産生了恐懼。」
  由於手持武器,所以産生了恐懼。這樣明快的一句話敲醒了眾人。群眾放下武器,敵我雙方當場坐下來。
  釋尊再次開口,他沒有指出誰是誰非,卻開始闡述恐懼的根源就在於「生死」的問題。如何除去最大的威脅──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死」,而度過安穩的人生呢?釋尊的呼籲深入人心。
  的確,比起現代糾纏不清的各種糾紛,這故事也許過於簡單明瞭了。
  比如前南斯拉夫的糾紛,追溯其根源可回溯至將近二千年前。其間,有東西基督教會分裂、鄂圖曼土耳其的征服,本世紀有法西斯、共産主義的蹂躪。牽涉到民族與宗教所産生的敵意根深柢固,激烈的程度超乎想像。
  只要稍微探索其經過,就可了解各方勢力從歴史觀點強調彼此的差異,極力主張自身的正當性,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但是,正因為這樣,所以需要智慧,徹底轉變思維,像釋尊充滿勇氣的對話所示範那樣,不是分裂人類,而是找出身為人的共通之處。佛教是這種智慧的無盡寶庫。
  佛典中有關和平的箴言不勝枚舉。
  例如,對和平、安全造成危害跟人生命內在的關聯,日蓮大聖人如此洞察:「這樣貪瞋癡三毒強盛的國家,怎麽能夠獲得安穩呢?壞劫時,會發生大三災,就是火災、水災、風災。又,減劫時,會發生小三災,就是飢荒、疫病、會戰。飢荒源自於大貪,疫病源自於愚癡,會戰源自於瞋恚。」(御書文白並列本Ⅲ,252頁)
  能使我們突破個人囿於欲望和憎惡的「小我」,超越內心深層的民族意識,使生命向著宇宙性、普遍性的「大我」展開,充滿生命力,其泉源正是佛法闡述的智慧。
  這種智慧並非在遠處,誠如諺語:「深掘足下,那裡有清泉」,我們自身內在的「小宇宙」就具備這種智慧,透過貫徹為人類、為社會、為未來的勇敢且慈悲的行動,就會源源不絕湧出這種智慧。
  透過「菩薩行」湧現此智慧,以此智慧斷絕利己主義。這時種種知識也就會均衡地朝著人類繁榮的方向,生氣蓬勃地開始發揮作用。

  摘自於東西中心紀念演講「和平與人類的安全保障」(1995年1月26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