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32)

31-32 永續發展的地球社會

  201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里約+20)」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池田會長於此日發表倡言。倡言裡,池田會長深入探討「永續發展」這重要的主題,還論及為使每個人超越無力感,挑戰改變地球社會,應該培養的兩個「責任感」。

  現今,已經有很多人指出,我們必須轉換思考模式,從「物質的富裕」轉向「永續發展」這個議題,這也是文明論的課題。為此,我們不僅要重新考量現有的經濟和環境政策,同時也需要從根本審視社會和人的應有形態。
  寶貴的性命被奪取,人的尊嚴受到傷害,居住環境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如此事態不單是因為自然災害,人為的環境破壞和糾紛也會毫不留情地帶來同樣的後果。尤其是環境破壞,像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變遷那樣,以長遠來看,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倖免,甚至會殃及我們的後代子孫。
  對於社會來說什麼最重要?大家應同心協力守護些什麼?在重新審視這些問題時務必切記,人的生命尊嚴不容褻瀆。唯有如此,往「永續發展」轉移的此文明論課題,方能落實、扎根在每個人實際的生活中。
  因此我要強調,追求「永續發展」,並非單是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以便取得經濟和環境之間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建設一個重視「生命尊嚴」的社會,讓現今乃至以後世世代代的人都活得有尊嚴,地球的生態系統都受到保護。這當然是個挑戰,全球民眾必須共同為此展開行動。
  談到追求「永續發展」,或許就給人一種印象:需要受到某種限制,或必須於某方面壓抑自己。一旦有此種想法,改革的漣漪無法擴展開來。
  資源雖然有限,但人的潛能、人可以創造的價值無限。唯有展開良性競爭,一同為世界、為未來創造價值,「永續發展」這個充滿蓬勃生機的概念,才會顯現其真正的意義。
  「為他國(人民)行動,自己國家(自己的人生)將變得更美好。」「在往更美好的未來努力當中,現在的狀況也會變得更為美好。」──如此反覆地行動,我確信「永續發展」的追求,將確實帶動尊重彼此「無可取代的生命尊嚴」,並且構建一個大家能享有和平與幸福的世界。
  在此我要提出,要達成「永續發展」,需要兩個「責任感」,一個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責任感」,另一個是「對未來的責任感」。
  不過,當實際看到或聽到世界各地發生的悲慘事件、地球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的新聞時,我們即使感到心痛,並萌起想做些什麼的念頭,卻因為類似事件一再發生,反倒無力感會不斷增強。這也是事實。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這種無力感的泥淖,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落腳點」,一個可以確認自己每一個行動都有其效應的地方,感受到現實正朝著改革的方向前進。除此之外無他。
  而我認為這個「落腳點」就是自己所居住的社區。
  「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的責任感」固然重要,但這些並非一蹴可得,必須經過日常生活的實際感受才能養成。如果在自己熟悉的人際關係網絡或環境中,都無法養成這樣的責任感,又如何能對世界、對未來認真負責?
  英文的「責任感(responsibility)」一語,是由「應對(response)」和「能力(ability)」這兩個語幹所組成,就是意味著「應對的能力」。
唯有在自己現今活躍的社區,面對那裡所發生的一切,堅韌地鍛鍊出「應對的能力」,才可能培養出「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的責任感」。

  摘自倡言「通往永續發展的地球社會之大道」(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