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广宣流布与世界和平
第三十一章 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31-32)
31-32 永续发展的地球社会
201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永续发展大会(里约+20)”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池田会长于此日发表倡言。倡言里,池田会长深入探讨“永续发展”这重要的主题,还论及为使每个人超越无力感,挑战改变地球社会,应该培养的两个“责任感”。
现今,已经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必须转换思考模式,从“物质的富裕”转向“永续发展”这个议题,这也是文明论的课题。为此,我们不仅要重新考虑现有的经济和环境政策,同时也需要从根本审视社会和人的应有形态。
宝贵的性命被夺取,人的尊严受到伤害,居住环境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如此事态不单是因为自然灾害,人为的环境破坏和纠纷也会毫不留情地带来同样的后果。尤其是环境破坏,像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气候变迁那样,以长远来看,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幸免,甚至会殃及我们的后代子孙。
对于社会来说什么最重要?大家应同心协力守护些什么?在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时务必切记,人的生命尊严不容亵渎。唯有如此,往“永续发展”转移的此文明论课题,方能落实、扎根在每个人实际的生活中。
因此我要强调,追求“永续发展”,并非单是在政策上进行调整,以便取得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建设一个重视“生命尊严”的社会,让现今乃至以后世世代代的人都活得有尊严,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受到保护。这当然是个挑战,全球民众必须共同为此展开行动。
谈到追求“永续发展”,或许就给人一种印象:需要受到某种限制,或必须于某方面压抑自己。一旦有此种想法,改革的涟漪无法扩展开来。
资源虽然有限,但人的潜能、人可以创造的价值无限。唯有展开良性竞争,一同为世界、为未来创造价值,“永续发展”这个充满蓬勃生机的概念,才会显现其真正的意义。
“为他国(人民)行动,自己国家(自己的人生)将变得更美好。”“在往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当中,现在的状况也会变得更为美好。”──如此反复地行动,我确信“永续发展”的追求,将确实带动尊重彼此“无可取代的生命尊严”,并且构建一个大家能享有和平与幸福的世界。
在此我要提出,要达成“永续发展”,需要两个“责任感”,一个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责任感”,另一个是“对未来的责任感”。
不过,当实际看到或听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悲惨事件、地球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的新闻时,我们即使感到心痛,并萌起想做些什么的念头,却因为类似事件一再发生,反倒无力感会不断增强。这也是事实。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这种无力感的泥淖,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落脚点”,一个可以确认自己每一个行动都有其效应的地方,感受到现实正朝着改革的方向前进。除此之外无他。
而我认为这个“落脚点”就是自己所居住的社区。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固然重要,但这些并非一蹴可得,必须经过日常生活的实际感受才能养成。如果在自己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或环境中,都无法养成这样的责任感,又如何能对世界、对未来认真负责?
英文的“责任感(responsibility)”一语,是由“应对(response)”和“能力(ability)”这两个语干所组成,就是意味着“应对的能力”。
唯有在自己现今活跃的社区,面对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坚韧地锻炼出“应对的能力”,才可能培养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摘自倡言“通往永续发展的地球社会之大道”(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