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正不二

(© Cargo/Getty Images)

人的生命和環境常常被認為是完全獨立於彼此的存在,但是從佛教哲學的綜合性觀點來看,兩者其實是一體而密不可分的。

人們普遍傾向於將自己的問題及苦惱歸咎給身外的事物──其他人、或者是自己無法掌控的情況。然而,「依正不二」這個原則闡明了,造成我們快樂與苦惱的原因,其實都源自於我們生命的內部。如果我們能基於此法理,將外在環境視為自己內在生命的反映,我們便能對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而能夠自主解決問題,在身處的情況中拿出正面的結果。

一念三千」的理論框架中闡明了此依正不二法理。十六世紀時,中國佛教大師智顗(天台大師)以《法華經》的教義為基礎,建構了一念三千此哲學系統,為生命的本質及作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釋。

一個人對於生命和生存意義會有怎樣的看法以及疑問,通常取決於他對自我的認知,正如同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人類將自我作為現實的基礎,然後通過跟自我的關係來認知所有事物。這導致以二元論的結構來理解生命──自己與他人、內部與外部、心與身、精神與物質、人類與大自然。然而,從佛法的觀點來看,自我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是物質與精神功能(色與心)的非永久性組合。

生命是永恆且無所不在的,超越了我們所感知的自我,而且與宇宙一樣無垠。智顗大師將這個法理顯示為生命與其環境之間的密切不可分、互相包含的關係。

以上是基於佛的悟得,針對生命的深邃本質所提出的看法。相對於此,凡夫對於生命的體會卻僅限於自己的軀殼之內而已。

我們每天在生活中經歷的現實都是因果法則作用的結果,此法則亙及過去、現在與未來。人們在每一瞬間的行為以及反應都形成潛在的業力,當這些業力被外在的誘因引發後,就以業報顯現出來,成為生活中的事件及經驗。我們對此的反應又形成下一個業力,這是綿延不斷的循環,構成我們對生命的整體主觀經驗。

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環境也自然會不同。

由於生命無法獨立於環境之外而存在,業報會表現在環境中。然而這裡指的環境,並不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大環境,而是每個個別生命體所專有的、唯一的情境,每個生命各自的業報就顯現在這個情境中。換句話說,一個生命體和其環境其實是結合在一起且時時變動的一體,基本上兩者是無法分離的。

根據佛法的教義,我們身邊的所有事物,包括職場及家庭關係,都反映了我們生命的內在狀態。每件事都透過自我被認知,也因此隨著每個人的內在生命狀況而有差異。所以,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環境也自然會不同。

依正不二的法理告訴我們,個人可以藉由內在的改革或提升生命基本境界來影響並改變環境。它教導我們,內在的生命境界會同時顯現在環境中。如果我們的內在生命正處於地獄般的境界,這會顯現在我們的環境中,以及我們對周遭事件的反應。同樣地,當我們充滿了歡喜感,環境會反映出這個現實。如果我們基本傾向是慈悲的菩薩界,我們也會得到周遭環境提供的保護及支持。修行日蓮佛法的目的在於提昇作為根基的生命境界,藉此,我們可以改變外在的現實環境。

就如同日蓮寫道:「眾生心污,則土亦污,心清則土亦清;云淨土,云穢土,土無二隔,只因我等之心有善惡耳!」

所有事物都是互相有關連的,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造成深遠且無限的影響。如同池田大作指出,佛法,特別是《法華經》的教義,鼓舞了人們,讓他們了解到自己偉大的潛力,並幫助他們發揮、善用這份力量;佛法提供人們充分自我成長的方法,也使人們認清潛藏在生命內部的無限力量。

當我們越能相信自己的行動可以帶來不同時,就會發現,自己的確能造就越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