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變革的浪潮,邁向無戰爭世紀
創價學會會長原田稔於2025年8月1日發表了以下聲明,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八十週年。

今年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週年。這場殃及多國人民的全面戰爭,奪取了六千多萬人的生命,據稱超過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包括婦女和兒童。
在此,我謹向所有在二戰中喪失寶貴生命的世界各國人民致以最誠摯的哀悼,身為佛法信仰者,由衷獻上追善的祈念。
即使國家和種族不同,痛失摯愛的悲傷並無差別。
我作為一個日本公民,反省日本曾給亞洲和太平洋區域帶來巨大苦難與傷害的歷史,我再次深刻立誓,不僅要持續為亞太區域的和平努力,更要為構築世界和平持續行動。
8月15日日本的「終戰之日」將至,我憶起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池田大作在2001年8月撰寫的長篇詩《黎明的八月十五日》中的一段話。
池田會長於少年時代曾遭遇戰火,痛失長兄,並家園兩度被毀。在迎來二十一世紀那年的夏天,他以詩作記錄了戰時的慘痛經歷,作為後世的見證。
「使一家四分五裂
把一族扔進不幸深淵
不單如此
數不盡的人民
為地獄般不幸日子
痛哭流涕
每當迎來
八月十五日這天
我難忍滿腔怒火」
池田會長在詩中強調,當時民眾所承受的塗炭之苦蔓延到世界各地,呼籲領導人們永遠不可忘記二戰時世界各地人民所經歷的苦楚。
創價學會和平運動的源流在於首任會長牧口常三郎和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在獄中毅然的抗爭。他們基於日蓮佛法尊重生命尊嚴的思想,堅持和平與人道的主張,受到軍部政府的壓迫,而在1943年7月被捕入獄。
戰爭也給我帶來了永不能忘的經歷。我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一個月前的1941年11月出生於東京的老城區淺草橋,三歲時經歷了造成約十萬人犧牲的東京大轟炸。1945年3月10日凌晨,東京遭到燃燒彈轟炸,四周一片火海,我在母親的保護下拼命逃生,當時的恐懼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
自二戰結束後,雖然未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戰禍卻再三重演。甚至在今天,世界各地仍在不斷爆發武裝衝突和紛爭,包括烏克蘭和中東加沙地帶(或稱加薩走廊)的悲慘局勢,平民傷亡人數不斷攀升,人道危機急劇惡化,令人深感憂心。
即使國家和種族不同,痛失摯愛的悲傷並無差別。這一事實,雖然無法和二戰發生在各國人民身上的悲劇相提並論,但我相信許多人在近年來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中也曾有過深刻的體會。
我為那些在戰火中喪生的人和他們的家人感到心痛。
6月爆發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衝突,震驚全球,所幸避免了進一步升級,已經平息。我真心希望在相關各國鍥而不捨地進行對話和外交努力下,衝突曠日持久的烏克蘭和加沙地帶能夠早日全面停火,開闢結束衝突之道。
基於兩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教訓,1945年制定的《聯合國憲章》序言中有以下的承諾:「欲免後世再遭近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然而,在過去的八十年裡,又有多少國家能夠完全擺脫戰禍呢?從這個意義來說,《聯合國憲章》所追求的建設和平世界的目標還是遙遙無期。
與鄰國的友誼
回想起二戰以來造成巨大傷亡的越南戰爭,戰況越演越烈的1964年12月。當時我是創價學會機關報《聖教新聞》的記者,一天池田會長遞給我一份手稿,那是《人間革命》小說開頭十三回的原稿。
「沒有比戰爭更殘酷!沒有比戰爭更悲慘!」
看到池田會長在戰時日本陸上戰況最慘烈的沖繩寫下的這段開場白,我深深感受到他對戰爭的強烈憤慨。

這部小說從1965年元旦開始在報上連載,我負責與插畫家聯繫等工作,連日感受到池田會長在字裡行間所流露不計一切要建立牢不可破的民眾團結,為沒有戰爭的世界鋪路的堅定決心。
我參與這項工作直到第三冊,但我清楚記得,在第五冊的「戰爭與講和」章節開始連載前(1969年4月),池田會長在雜誌文章中寫道:
「在許多報導深陷泥潭的越戰照片中,沒有比一對母子為躲避槍林彈雨而逃竄的畫面更令人怵目驚心。」
「如果不是戰爭,他們很可能會過上幸福的日子。那麼為了什麼,又為了什麼目的,必須從他們身上剝奪那份幸福呢?」
照片中母親和孩子的身影,讓我想起自己在戰爭中親身經歷和目睹的場景。
當時池田會長一再呼籲越戰立即停火,實現和平。他不僅敦促國際社會透過外交手段尋求問題的解決,身為一個人,更極力呼籲應該關注戰火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儘快結束這場悲劇。
池田會長訪問了日本在二戰期間造成民眾深刻苦痛的各國,為戰爭受害者祈禱。就任第三任會長隔年(1961年),訪問了緬甸、泰國、柬埔寨、印度,以及中國、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傾盡全力建立友誼。
除非我們痛切反省過去的歷史,努力建立與鄰國之間的友誼,否則無法開闢世界和平的道路。
除了這些國家以外,他透過與越南、印尼、太平洋地區各國有識之士不斷對話,聆聽他們對日本所造成的悲劇的心聲,將他們所說的一字一句透過《聖教新聞》的文章和出版的對話錄保留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
我自己本身曾多次目睹這樣的對話。池田會長首次訪華(1974年5至6月)時,我是代表團的秘書長。籌備此行時,池田會長如此教導我:「除非我們痛切反省過去的歷史,努力建立與鄰國之間的友誼,否則無法開闢世界和平的道路。」懷著這信念,我們經香港前往北京。在拜訪中日友好協會時,池田會長提出了促進兩國青年及婦女交流的計劃。
第二次訪華(同年12月)時拜會了中國總理周恩來。抱病的周總理表達了建立世代相傳的中日友誼的深切心願。對於池田會長不斷呼籲中日兩國人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發展友好關係,周總理感到無比的高興。這兩次訪華成為至今我們持續進行兩國青年交流、文化交流、教育交流的淵源。
信守國際人道法
讓戰爭悲劇從地球上消失,建設一個各國人民和平共處的世界──池田會長在小說《人間革命》中明確地指出這一信念繼承自戶田會長。
1957年9月8日,戶田會長在橫濱三澤的運動場發表《禁止原子彈氫彈宣言》,當時高中一年級的我也在場參加。當天聚集的五萬人中大多是青年,但環顧四周,我看到各個年齡層的代表,還有帶著孩子的母親。戶田會長宣布,為了捍衛「世界人民的生存權」不受侵犯,絕不允許以任何理由使用核武器。
多年來,每當重讀這項宣言,一個想法在我腦海揮之不去:絕對不要讓世界上任何地方重演核武器在廣島和長崎造成的浩劫,創價學會的社會使命就是堅持以行動努力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反觀現今世界,衝突和內戰此起彼落,核武器的威脅更日益加劇,我不禁為每個人的生命尊嚴逐漸受到威脅的現狀感到憂心。
制定國際人道法的背景是在二戰造成慘重傷害後,世人強烈意識到有必要保護平民百姓免受戰爭的蹂躪。池田會長在2019年的《和平倡言》中,提及國際人道法核心的《日內瓦公約》(以下簡稱為《公約》)獲得通過的始末,如此強調:
「正因為參與外交會議的各國代表深刻地體驗過戰爭的殘酷和悲慘,所以《公約》體現了強大的決心。《公約》為之後的國家人道主義法奠定了基礎。我要強調,假如不經常回顧此《公約》的精神原點,就會誤以為只要不公然抵觸此《公約》,任何行動都可以被正當化。」
遺憾的是,目前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衝突中,經常出現違反國際人道法規定的情況。就算很難立刻消除世界上所有戰爭,各國亦應該以終戰八十週年為契機,重申遵守國際人道法的承諾。我們更應該記取為了設置安全地帶以保護老弱婦孺而在二戰後重新討論《公約》的那段歷史。
立誓要拭去世界的悲慘
我們作為創價學會會員,強烈呼籲透過人民的團結來鞏固防止戰爭最堅實的基礎,以阻止分裂和衝突升級為全面武裝衝突的重要。這也是池田會長在1983年至2022年四十年來發表的年度《和平倡言》中一再強調的事。
在第二次的《和平倡言》(1984年)中,他力陳重要的是「致力於裁軍的同時,也要深化並擴大建立無戰爭世界的意願」。當時就是在國際上裁軍的趨勢日益增強,以及民間對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兩大潮流的推波助瀾下,加速使冷戰走向結束。

如今動用軍事武力造成民眾傷亡的情況在世界上越趨常態化,我們有必要再次協力推動這兩大潮流。
池田會長在終戰七十週年的2015年,曾就非戰的重要性,向創價學會青年部提出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建議。他建議把長年來廣島、長崎、沖繩的青年部以「三縣和平峰會」之名召開的青年和平聯絡協議會,重新以「非戰青年峰會」的名稱舉辦。
為什麼他刻意用「非戰」而不是「和平」呢?池田會長的真正意圖在當年發表的《和平倡言》中有這樣的說明。
「假如這種基於歧視的暴力或欺壓事件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接受。但是,當這些事情發生在其他人民或族群時,就會有認為受害者咎由自取之人出現。為了避免事態繼續惡化,我們首先要拋開這種群體心理,盡量製造與他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一旦缺乏這樣的努力,特別在關係變得緊張的時候,自己對和平、正義的理解,往往會成為威脅他人性命和尊嚴的利刃。」
換句話說,在現代世界,「和平」一詞往往偏離原意,成為堂堂發動攻擊或行使暴力的藉口。池田會長主要想強調的是,基於不讓地表上任何人經歷戰爭慘禍的信念,必須透過明確宣誓「非戰」來加深我們對和平的承諾。
更何況目前核武器的威脅已成為常態,當務之急就是提高國際輿論放棄使用核武器,努力形成禁止和廢除核武器銳不可當的趨勢,使全人類向無戰爭世紀邁開步伐。
基於不讓地表上任何人經歷戰爭慘禍的信念,必須透過明確宣誓「非戰」來加深我們對和平的承諾。
我們創價學會在此宣布,將全力以赴從事以下三大挑戰。
首先是青年交流。引發戰爭的是人,所以停止對立與分裂來防止戰爭的也應該是人。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能夠抵禦群眾心理和暴力煽動的社會。
我們長年來與中國、韓國等鄰國和亞洲各國之間進行民間層面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我們深信下一個世代的青年們所締結的友誼將會是防止戰爭最堅實的基礎。多增加經歷這類交流的世代,有助於建立一個拒絕和他國發生戰爭的社會。
第二是跨宗教對話。回顧人類歷史,宗教的不同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分裂。但另一方面,許多宗教確實為那些尋求和平與尊嚴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寄託。考慮這兩個層面,宗教人士應採取行動來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也需要擴大對話來加深相互理解,確保不再重蹈分裂的覆轍。
去年5月,我在梵蒂岡和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會面,討論了亟需實現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核武器的世界。今年6月,我還與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伊斯蘭思想與文明國際研究院院長阿卜杜勒-阿齊茲‧貝爾古特(Abdelaziz Berghout),就佛法及伊斯蘭教的和平理念交換了意見。
創價學會和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簡稱SGI)在聯合國相關活動的會議上,和其他以信仰為基調的組織進行了交流,以宗教人士的身份發表多項聯合聲明。未來我們也會積極參與宗教間對話。
第三是擴大全球團結,一起行動來解決全球課題。為共同的目標而共同努力能為建立超乎國家與種族差異的信賴關係,奠定最佳的基礎。我們在支持聯合國推動有關人權及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的各項活動中,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此時此刻,國際社會必須從「各國互不信任,加強軍事力量的時代」轉向「各國相互合作,齊心消除人類共同面臨的威脅和挑戰之時代」。為此,踏實地付出與實踐,通往無戰爭世紀的道路就會自然地變得更清晰可見。
池田會長曾引用釋尊的話:「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不要殺,也不要讓他人去殺」1,如此強調:
「同樣作為人,我們都具有能感同身受、關懷他人的『內省』力量,對任何人都能夠架起對話的橋樑,握有無論多麼荒涼的土地都能開墾的名為『友情』的鐵鏟鋤頭。」2
秉持這一精神,我們與世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區域的會員一起,在終戰八十週年的重大關頭,重申我們的堅定決心,繼續為建設一個人人都能共享和平、活得有尊嚴的無戰爭世紀而不懈行動。
- *1池田大作(2013年1月26日)。2013年「SGI日」紀念和平倡言——和平共存與生命尊嚴。
- *2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