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变革的浪潮,迈向无战争世纪

创价学会会长原田稔于2025年8月1日发表了以下声明,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八十周年。

强力的浪花中映照着彩虹。
(© Philip Thurston/Getty Images)

今年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八十周年。这场殃及多国人民的全面战争,夺取了六千多万人的生命,据称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

在此,我谨向所有在二战中丧失宝贵生命的世界各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哀悼,身为佛法信仰者,由衷献上追善的祈念。

即使国家和种族不同,痛失挚爱的悲伤并无差别。

我作为一个日本公民,反省日本曾给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带来巨大苦难与伤害的历史,我再次深刻立誓,不仅要持续为亚太区域的和平努力,更要为构筑世界和平持续行动。

8月15日日本的“终战之日”将至,我忆起创价学会第三任会长池田大作在2001年8月撰写的长篇诗《黎明的八月十五日》中的一段话。

池田会长于少年时代曾遭遇战火,痛失长兄,并家园两度被毁。在迎来二十一世纪那年的夏天,他以诗作记录了战时的惨痛经历,作为后世的见证。

  “使一家四分五裂
  把一族扔进不幸深渊
  不单如此
  数不尽的人民
  为地狱般不幸日子
  痛哭流涕
  每当迎来
  八月十五日这天
  我难忍满腔怒火”

池田会长在诗中强调,当时民众所承受的涂炭之苦蔓延到世界各地,呼吁领导人们永远不可忘记二战时世界各地人民所经历的苦楚。

创价学会和平运动的源流在于首任会长牧口常三郎和第二任会长户田城圣在狱中毅然的抗争。他们基于日莲佛法尊重生命尊严的思想,坚持和平与人道的主张,受到军部政府的压迫,而在1943年7月被捕入狱。

战争也给我带来了永不能忘的经历。我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一个月前的1941年11月出生于东京的老城区浅草桥,三岁时经历了造成约十万人牺牲的东京大轰炸。1945年3月10日凌晨,东京遭到燃烧弹轰炸,四周一片火海,我在母亲的保护下拼命逃生,当时的恐惧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

自二战结束后,虽然未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战祸却再三重演。甚至在今天,世界各地仍在不断爆发武装冲突和纷争,包括乌克兰和中东加沙地带(或称加萨走廊)的悲惨局势,平民伤亡人数不断攀升,人道危机急剧恶化,令人深感忧心。

即使国家和种族不同,痛失挚爱的悲伤并无差别。这一事实,虽然无法和二战发生在各国人民身上的悲剧相提并论,但我相信许多人在近年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也曾有过深刻的体会。

我为那些在战火中丧生的人和他们的家人感到心痛。

6月爆发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震惊全球,所幸避免了进一步升级,已经平息。我真心希望在相关各国锲而不舍地进行对话和外交努力下,冲突旷日持久的乌克兰和加沙地带能够早日全面停火,开辟结束冲突之道。

基于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教训,1945年制定的《联合国宪章》序言中有以下的承诺:“欲免后世再遭近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然而,在过去的八十年里,又有多少国家能够完全摆脱战祸呢?从这个意义来说,《联合国宪章》所追求的建设和平世界的目标还是遥遥无期。

与邻国的友谊

回想起二战以来造成巨大伤亡的越南战争,战况越演越烈的1964年12月。当时我是创价学会机关报《圣教新闻》的记者,一天池田会长递给我一份手稿,那是《人间革命》小说开头十三回的原稿。

“没有比战争更残酷!没有比战争更悲惨!”

看到池田会长在战时日本陆上战况最惨烈的冲绳写下的这段开场白,我深深感受到他对战争的强烈愤慨。

日文的手写字稿。
池田会长在《人间革命》一书的序言手稿中写道:“没有比战争更残酷!没有比战争更悲惨!” (© 圣教新闻)

这部小说从1965年元旦开始在报上连载,我负责与插画家联系等工作,连日感受到池田会长在字里行间所流露不计一切要建立牢不可破的民众团结,为没有战争的世界铺路的坚定决心。

我参与这项工作直到第三册,但我清楚记得,在第五册的“战争与讲和”章节开始连载前(1969年4月),池田会长在杂志文章中写道:

“在许多报导深陷泥潭的越战照片中,没有比一对母子为躲避枪林弹雨而逃窜的画面更令人怵目惊心。”

“如果不是战争,他们很可能会过上幸福的日子。那么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目的,必须从他们身上剥夺那份幸福呢?”

照片中母亲和孩子的身影,让我想起自己在战争中亲身经历和目睹的场景。

当时池田会长一再呼吁越战立即停火,实现和平。他不仅敦促国际社会透过外交手段寻求问题的解决,身为一个人,更极力呼吁应该关注战火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尽快结束这场悲剧。

池田会长访问了日本在二战期间造成民众深刻苦痛的各国,为战争受害者祈祷。就任第三任会长隔年(1961年),访问了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以及中国、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倾尽全力建立友谊。

除非我们痛切反省过去的历史,努力建立与邻国之间的友谊,否则无法开辟世界和平的道路。

除了这些国家以外,他透过与越南、印尼、太平洋地区各国有识之士不断对话,聆听他们对日本所造成的悲剧的心声,将他们所说的一字一句透过《圣教新闻》的文章和出版的对话录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我自己本身曾多次目睹这样的对话。池田会长首次访华(1974年5至6月)时,我是代表团的秘书长。筹备此行时,池田会长如此教导我:“除非我们痛切反省过去的历史,努力建立与邻国之间的友谊,否则无法开辟世界和平的道路。”怀着这信念,我们经香港前往北京。在拜访中日友好协会时,池田会长提出了促进两国青年及妇女交流的计划。

第二次访华(同年12月)时拜会了中国总理周恩来。抱病的周总理表达了建立世代相传的中日友谊的深切心愿。对于池田会长不断呼吁中日两国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发展友好关系,周总理感到无比的高兴。这两次访华成为至今我们持续进行两国青年交流、文化交流、教育交流的渊源。

信守国际人道法

让战争悲剧从地球上消失,建设一个各国人民和平共处的世界──池田会长在小说《人间革命》中明确地指出这一信念继承自户田会长。

1957年9月8日,户田会长在横滨三泽的运动场发表《禁止原子弹氢弹宣言》,当时高中一年级的我也在场参加。当天聚集的五万人中大多是青年,但环顾四周,我看到各个年龄层的代表,还有带着孩子的母亲。户田会长宣布,为了捍卫“世界人民的生存权”不受侵犯,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使用核武器。

多年来,每当重读这项宣言,一个想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绝对不要让世界上任何地方重演核武器在广岛和长崎造成的浩劫,创价学会的社会使命就是坚持以行动努力实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反观现今世界,冲突和内战此起彼落,核武器的威胁更日益加剧,我不禁为每个人的生命尊严逐渐受到威胁的现状感到忧心。

制定国际人道法的背景是在二战造成惨重伤害后,世人强烈意识到有必要保护平民百姓免受战争的蹂躏。池田会长在2019年的《和平倡言》中,提及国际人道法核心的《日内瓦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获得通过的始末,如此强调:

“正因为参与外交会议的各国代表深刻地体验过战争的残酷和悲惨,所以《公约》体现了强大的决心。《公约》为之后的国家人道主义法奠定了基础。我要强调,假如不经常回顾此《公约》的精神原点,就会误以为只要不公然抵触此《公约》,任何行动都可以被正当化。”

遗憾的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冲突中,经常出现违反国际人道法规定的情况。就算很难立刻消除世界上所有战争,各国亦应该以终战八十周年为契机,重申遵守国际人道法的承诺。我们更应该记取为了设置安全地带以保护老弱妇孺而在二战后重新讨论《公约》的那段历史。

立誓要拭去世界的悲惨

我们作为创价学会会员,强烈呼吁透过人民的团结来巩固防止战争最坚实的基础,以阻止分裂和冲突升级为全面武装冲突的重要。这也是池田会长在1983年至2022年四十年来发表的年度《和平倡言》中一再强调的事。

在第二次的《和平倡言》(1984年)中,他力陈重要的是“致力于裁军的同时,也要深化并扩大建立无战争世界的意愿”。当时就是在国际上裁军的趋势日益增强,以及民间对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两大潮流的推波助澜下,加速使冷战走向结束。

青年们坐在小型会议室里聆听专题发表内容。
来自全日本各地的青年出席2024年9月在广岛举行的“非战青年峰会”。会上,他们聆听一位广岛原爆幸存者的证言并分享各地为和平所做的行动 (© 圣教新闻)

如今动用军事武力造成民众伤亡的情况在世界上越趋常态化,我们有必要再次协力推动这两大潮流。

池田会长在终战七十周年的2015年,曾就非战的重要性,向创价学会青年部提出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建议。他建议把长年来广岛、长崎、冲绳的青年部以“三县和平峰会”之名召开的青年和平联络协议会,重新以“非战青年峰会”的名称举办。

为什么他刻意用“非战”而不是“和平”呢?池田会长的真正意图在当年发表的《和平倡言》中有这样的说明。

“假如这种基于歧视的暴力或欺压事件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接受。但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其他人民或族群时,就会有认为受害者咎由自取之人出现。为了避免事态继续恶化,我们首先要抛开这种群体心理,尽量制造与他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一旦缺乏这样的努力,特别在关系变得紧张的时候,自己对和平、正义的理解,往往会成为威胁他人性命和尊严的利刃。”

换句话说,在现代世界,“和平”一词往往偏离原意,成为堂堂发动攻击或行使暴力的借口。池田会长主要想强调的是,基于不让地表上任何人经历战争惨祸的信念,必须透过明确宣誓“非战”来加深我们对和平的承诺。

更何况目前核武器的威胁已成为常态,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国际舆论放弃使用核武器,努力形成禁止和废除核武器锐不可当的趋势,使全人类向无战争世纪迈开步伐。

基于不让地表上任何人经历战争惨祸的信念,必须透过明确宣誓“非战”来加深我们对和平的承诺。

我们创价学会在此宣布,将全力以赴从事以下三大挑战。

首先是青年交流。引发战争的是人,所以停止对立与分裂来防止战争的也应该是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够抵御群众心理和暴力煽动的社会。

我们长年来与中国、韩国等邻国和亚洲各国之间进行民间层面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我们深信下一个世代的青年们所缔结的友谊将会是防止战争最坚实的基础。多增加经历这类交流的世代,有助于建立一个拒绝和他国发生战争的社会。

第二是跨宗教对话。回顾人类历史,宗教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分裂。但另一方面,许多宗教确实为那些寻求和平与尊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寄托。考虑这两个层面,宗教人士应采取行动来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也需要扩大对话来加深相互理解,确保不再重蹈分裂的覆辙。

去年5月,我在梵蒂冈和当时的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会面,讨论了亟需实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核武器的世界。今年6月,我还与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伊斯兰思想与文明国际研究院院长阿卜杜勒-阿齐兹·贝尔古特(Abdelaziz Berghout),就佛法及伊斯兰教的和平理念交换了意见。

创价学会和国际创价学会(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简称SGI)在联合国相关活动的会议上,和其他以信仰为基调的组织进行了交流,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发表多项联合声明。未来我们也会积极参与宗教间对话。

第三是扩大全球团结,一起行动来解决全球课题。为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能为建立超乎国家与种族差异的信赖关系,奠定最佳的基础。我们在支持联合国推动有关人权及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的各项活动中,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青年们正在进行小组讨论。
来自欧洲十四个国家的创价学会青年参与2024年8月于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欧洲学生部研修会。该会议主题为“未来取决于此刻: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携手共进”(The Future Lies in the Present: Advancing Together as Protagonists of the New Era)

此时此刻,国际社会必须从“各国互不信任,加强军事力量的时代”转向“各国相互合作,齐心消除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之时代”。为此,踏实地付出与实践,通往无战争世纪的道路就会自然地变得更清晰可见。

池田会长曾引用释尊的话:“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不要杀,也不要让他人去杀”1,如此强调:

“同样作为人,我们都具有能感同身受、关怀他人的‘内省’力量,对任何人都能够架起对话的桥梁,握有无论多么荒凉的土地都能开垦的名为‘友情’的铁铲锄头。”2

秉持这一精神,我们与世界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区域的会员一起,在终战八十周年的重大关头,重申我们的坚定决心,继续为建设一个人人都能共享和平、活得有尊严的无战争世纪而不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