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俱时

(© beastfromeast/Getty Images)

佛法阐明因果法则存在于一切森罗万象运作的背后。积极的思想言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导向幸福。相反地,消极的、有损生命尊严的思想言行,会导致不幸。这是因缘果报的原理。

《法华经》以外的佛典,认为佛道修行是一段渐进的转换历程。怀有各种宿业的凡夫,须要经过生生世世的历劫修行,来逐渐使自身升华至完美无缺的境界──佛界。这个完善自我的过程需要非常艰苦的修行,一面积聚善因,一面消除过去恶因所积聚的恶果,和避免造成新的恶因。

但是在日莲佛法上,支配成佛的是在《法华经》里教示的一种更深奥的因果法则。

以我们凡夫的姿态

《法华经》对人及成佛提示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法华经》指出,迷和悟,或凡夫和成佛,是人生命本来具有的两个层面、两种可能性,而生命本身是中立和没有偏向的。即使迷误可能是人之常情,但显现佛性并不须要从根本改变我们的本质。事实上,以为佛界是远离我们平凡现实的这个想法本身才是迷误。

《法华经》与之前的其他经典在悟达看法上的差异,也可透过十界论来加以解释。这个概念是以从地狱界至佛界这十界,来形容随着我们的人生取向、对环境的反应时时刻刻不断变动的生命境界。《法华经》之前的经典认为,凡夫在九界(因)中进行佛道修行,最后达至成佛(果),九界随之被佛界取代而完全消失。

相对地,《法华经》明言,佛界和其他九界同时潜在于每一瞬间的生命中。信仰和修行时,佛界从冥伏中涌现,九界便退入冥伏状态。因果俱时的概念,表达出这个对成佛的革新看法。实际上九界(因)和佛界(果)是在我们生命中同时存在、同等具备的本有潜质。莲华是同时长出花(象征凡夫)和果(象征成佛)的植物,正好象征因果俱时。

立时就地

这两个对成佛看法上的分歧,也可以用电视游戏的比拟来作说明。一直以来对悟达过程的传统看法,就好像电视游戏的主角,要一步步克服种种本身的不足,集合各种力量和有用的道具,才能成功地进展至更高阶段。

而《法华经》对悟达的观点,就是游戏的主角一开始就已经拥有全部可以具备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将之启动的手段。

“日莲佛法的修行让我们得以立时就地显现潜在于生命中的佛性。”

怀着确信自身本有佛性此信念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Nam-myoho-renge-kyo)”这句题目,就好比输入“密码”来启动这潜能一般。日莲佛法的修行让我们得以立时就地显现潜在于生命中的佛性。

实际上,只要我们发挥出自身的佛性这本有潜能,自然能够跨越任何困难,开拓幸福和胜利的人生大道。再者,当我们的人生变成朝着希望和慈悲这个基本方向走时,甚至连我们的弱点和失败也能产生积极作用,化为能够体谅和关怀别人的力量根源。可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完全地、终于超脱本身可能产生的迷误。

涌现自身的佛界──即勇气、智慧慈悲和生命力的悟性,使我们从而能够全面对应人生的种种问题、改善现实和实现悟达。

从这意义来说,难题、考验能让我们实在地展示出自身悟性的力量,藉此鼓励他人,让他人也可以仿效。佛法教导我们如何能够立时就地过着充满自信、悠然自得的人生,关键在于确信自身本有的悟性。

当我们完全确信自身拥有佛性和能够转换、战胜任何苦恼的能力时,各种难题就不再是逃避的对象,转而成为乐于接受的挑战。正面面对困难的这份持续的信心和决心本身就是佛性的显现,根据因果俱时的法则,必定会带来胜利的人生。

来源: 2013年4月号《SGI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