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的佛道修行

(© Bull’s Eye/Getty Images)

日莲佛法“一生成佛”的法门,阐述每个人都能于今生今世成佛。然而,何谓“成佛”?

释迦牟尼(释尊)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晓人生苦难的根源,指引众生克服这些苦难之力,就秘藏在其生命之中,令人得以窥探到自己生命的奥妙及无限的可能性,故被世人尊为“佛陀”。释尊魁岸的身影,带给世间深远的启发和希望。他的一生展现了佛应有的姿态,然而,随着时光流逝,释尊活生生的“成佛”例子,逐渐变得抽象难明,遥不可及。佛与凡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开,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佛被视为高高在上,远离尘世的神祇般存在。

然而,释尊当初说法的目的,却是要使众生“如我等无异”(语出自《法华经》)。某些教派将佛视为特殊的存在,修行不以成佛为目的,而是在于一阶段又一阶段地获得较低层次且不完整的悟得。其他教派,则视“成佛”为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需要经过生生世世“历劫修行”的过程,绝非人人可以实现的。

日莲佛法教导,佛界并非指一个特定不变的“终点”,人也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突然“成佛”。佛界本来就存在于芸芸众生的生命之中。佛道修行的目的就在于,今生今世,此时此地,在挑战日常生活各种现实问题之中,涌现己心之佛界,发挥其中的慈悲、智慧、勇气,创造力与生命力。

让佛界时时刻刻在生命中脉动的方法,就在于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修行。大乘经典记载,菩萨作为佛陀的弟子,一心一意从事佛道修行,师事佛陀,亦效法佛陀。他们透过自身的修行获得各种神通力(注解),并运用这些神通力来救苦救难。其实这些神通力,以及菩萨的本质,均代表着众生生命中本有佛界的种种特征,也在于说明佛界展现的方式千千万万。

菩萨道的修行除了自身精益求精之外,更力求为众生“拔苦与乐”。

菩萨道的修行除了自身精益求精之外,更力求为众生“拔苦与乐”。

菩萨的形象就像一道桥梁,把深邃难解的佛界与现实生活联结起来。因为严格说来,菩萨的生存方式即是佛的生存方式。

佛的一生就是一面精进自身修行,一面投身芸芸众生之中,与其共患难。此“入世”的行动,出自对众生生命尊严的确信。因此,佛说法教化,锲而不舍,为的就是让众生去确信自身有超越各种苦难的潜力,能够视苦难为成长的契机,建立稳若盘石的幸福。

由此可见,佛界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例如行善助人、受良师益友谆谆善诱等举动中展现的。池田大作曾描述道:“为他人而行动,加强、加深又稳固了我们生命中的佛界。当佛界得到增强,我们能就够更深地去启发他人的生命。而这条人性变革的王道,就存在于自利利他的行动之中。”

注解:佛法有“六神通”之说,所指的并非世俗常提的“超能力”,而是让自己与众生通往佛 界及绝对幸福的能力。根据正因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佛教哲学大辞典》,六神通即:(1)神境通(神足通、如意神通)──可自在变现自身,前去任何地方;(2)天眼通──不分远近大小,皆可得见;(3)天耳通──可听见任何音声:(4)他心通──可知他人心思;(5)宿命通──可知众生的过去世;(6)漏尽通──可断尽一切烦恼。